中药经典名方逐渐消失为哪般?

07.05.2014  10:36

 中药院内制剂路在何方(上)

    从5000多个品种萎缩到500多个,既便宜又有效的中药院内制剂正远离患者——

    5月5日,到绵竹市中医院就诊的居民卢东取药时有点失望。几年前他因咳嗽到该院就诊时,医生开的中药院内制剂“益肺胶囊”既便宜又有效。这次他还想要此药,却被告之医院已没有生产这种药了。

    众所周知,过去很多中医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都有便宜又有效的中药院内制剂,大多是按名老中医的经典方子炮制的丸、散、膏、丹、剂等。随着制剂生产审批标准的提高、加工成本的不断上升,目前省内很多医院的中药制剂室已不复存在,导致大量中药经典名方正在逐渐消失。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徐虹 孙琪 石小宏无制剂室 经典名方无处生产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绵竹市中医医院以前有包括“益肺胶囊”、“盆腔清热胶囊”等9个品种的中药院内制剂。曾任该院药剂科科长的林继光记得,“患者来医院就诊,不少人指名要这些便宜有效的特色药。

    生产院内制剂必须要有专门的制剂室。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绵竹市中医院忙于灾后重建,错过了院内制剂三年一次的申报审批,再加上没有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的中药制剂室,这些特色药全部暂停生产。“真不希望这些特色药从此消失了。”说到此,林继光既无奈又着急。

    无独有偶。什邡市中医医院面临同样的困境。医院有8个品种的中药院内制剂,但由于要修建符合GMP或GPP标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制剂室,需要投入上百万元,且不同的剂型需要不同的设施和制剂室。医院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只好走别的路子。“我们正在向药监部门重新申报审批这8个品种。”该院药剂科主任苏琴介绍,尽管这项工作已进行了一年多,但只有通过审批,才有资格委托其他医院或药厂来生产。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绵竹、什邡的中医院没有制剂室,就连成都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目前该市共有26家中医医疗机构,却只有10家拥有符合标准的制剂室在继续生产院内制剂。审批严格 院内制剂“望而却步” “对中医医院来说,没有专药就建立不了专科。”省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罗建说,这也是中医医院必须保住院内制剂的原因之一。十几年前,全省还有5000多个中药院内制剂品种,如今仅剩下500多个,“确实令人遗憾!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全国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基地”,2007年南迁到成都高新区后,修建了新的制剂室。即便如此,中药制剂仍严重萎缩。该院副主任药师李萍介绍,医院始建于194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曾拥有院内制剂108种,都是医院名老中医专家们几十年的经典名方,无偿捐献给医院后,再由医院进行炮制、生产,服务于患者,临床效果甚好。

    2005年,国家药监局先后出台《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等系列文件,对院内制剂在制剂室建设和制剂申报等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那时起,医院再也没有申报过新的中药制剂了,”李萍说,按照要求,许可证5年一换,品种3年一检,因为达不到要求,院内制剂逐渐仅剩44种,常年生产使用的也只有10余种,许多丸、膏、丹都消失了。

    医院有个名方“痛风散剂”用了10多年,疗效很好,为方便患者使用,想改成贴布剂型,但按照新标准,剂型一旦有调整就必须按照新药来重新申报审批,这就意味着又要重新进行药理、毒理研究,花费高、耗时长,“我们耗不起。”李萍很无奈。成本上涨 利润低微难以为继

    说起中药院内制剂,48岁的成都市民包界新赞叹不已。他曾患带状疱疹到中医院就诊,老中医给他开了自己研发的中药洗剂,两付药花费不过12元,他用了3天就基本痊愈。

    低廉的价格和甚好的疗效是中药院内制剂的最大特点,也因此大受患者欢迎。但按照国家“保本微利”的原则,院内制剂的价格只能在原有成本基础上上浮5%,而现行的院内制剂价格核算报批于1997年,至今已10余年。以一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芩柏膏”为例,仅售不到2元,可是仅外包装小塑料盒的成本就是9角。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投入200万元建设了标准的制剂室,保住了医院的6类28个院内制剂。但现实问题是,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院内制剂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低,最贵的才卖11元,不少药还得医院倒贴。该院制剂室主任李征文告诉记者,最受患者欢迎的院内制剂“桐香接骨胶囊”,成分中含海马、麝香等较贵的中药材,但因为当年定价定得低,按照每年价格只能上浮5%的要求,如今仅卖9元,而此药光是药材成本就是10多元,还不包括辅料和包装的花费。

    剂型多、规格多、审批难;产量小、利润低微,让医院生产这些特色药力不从心,也因此让中药院内制剂陷入尴尬。

    “我们医院保住了一部分院内制剂,但更多的医院拿什么去传承经典名方?又该如何让院内制剂实现可持续发展?”谈到此,李征文面色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