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选在阿拉斯加?将会谈什么?专家: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迈出重启关系“谨慎第一步”
原标题:[解局]为何选在阿拉斯加?将会谈什么?专家: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迈出重启关系“谨慎第一步”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李司坤 杨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1日宣布,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此前一天,美国国务院也宣布了同样的消息。
观察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指出,这次会晤比此前预想的时间表有所提前,向外界释放出谨慎乐观的信号。会晤或将进一步厘清中美间“合作”“对话”与“管控”的三份清单,并有望重启中美间高级别对话机制,其举行本身和结果都将对中美关系下一步走向何方具有指向性意义。
谈什么?专家:三份清单,一个机制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一名不具名的美国资深官员透露,美中官员将探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还有多个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包括香港、台湾等议题,“目标是就国内政治的期许与计划,以及国际、地区与全球性目标交换看法。”而布林肯则在推特上表示,双方会谈将涉及有深刻分歧的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双方对会谈的具体内容语焉不详,但预计中美将进一步厘清双边关系的“总体框架”。他表示,中美关系中的所有议题都集中在三个“筐子”内:对抗、竞争与合作。此次会晤正是希望厘清中美关系的每个议题各自应被装进哪个“筐子”。
“比如高科技、南海、台湾等问题,或许将成为中美关系中非常危险的对抗性议题,这些矛盾我们不能期待在短期内解决;经贸、一般性科技、地区影响力,或将成为竞争性议题,相信双方可以进行管控,并推动其成为良性竞争;而抗击疫情、全球复苏、气候变化,料会成为合作性议题,双方应开启政策对表和交流,相信可以大有所为。”他表示,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会面或将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但相信其对重置中美关系将会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
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7月,王毅曾在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上建议,中美双方可以一起捋出“合作”“对话”与“管控”三份清单,分别明确“两国在双边和全球事务中需要且能够合作、不应受其他问题干扰的事项”“存在分歧但有望寻求对话解决的问题”和“因难以达成一致,故搁置而管控的难题”。
而在上月22日举行的“蓝厅论坛”上,美国多名前政府官员、政商界人士对王毅的这一提议给予回复,建议把“撤销特朗普时代对中美正常交流合作多项限制措施”等列入“合作清单”,并就“推进中美经贸谈判”“重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展开对话。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美方做出回复的人士包括美国前财长、前贸易代表、前助理国防部长等与当下美国政治圈仍有密切交集的人物,中美围绕“三份清单”的隔空对话类似一次“1.5轨交流”,应是为此次两国外交战略领域高级别官员会面进行准备的一次“探路”。预计此次阿拉斯加会谈也会围绕“三份清单”进行。但他认为,美国的目光或许会更聚焦在竞争领域,而中国或将更关注合作议题。
不过,比起具体的议题,这次会议或许更容易取得的一项实质成果是中美交流机制的恢复和建立。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指出,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双方有超过100个定期交流机制,但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相关机制已被缩减到不到10个。两国有望在此次会晤后重启定期交流机制。
李海东认为,此次的“2+2”高层会晤很可能成为中美未来四年一个相对固定的对话机制。他表示,此前中美之间的交流机制的层级和范围往往较大,已不太适应当下复杂敏感的双边关系现状。未来两国或将更注重结果导向,更多采取小范围、高级别的对话形式,决策层之间“对表”政策,避免误判。
为何是阿拉斯加?日程安排的背后,有哪些考量?
据报道,此次会议的地点定在美国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安克雷奇距离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相当,也是美国高级官员跨越太平洋访问时常用的经停站。
为什么双方会选择阿拉斯加作为首次面对面对话的地点?分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较华盛顿,阿拉斯加是一个精心而谨慎的选择。近年来华盛顿的政治氛围已极不健康,尤其在对华政策方面日益极端化。对拜登政府而言,在华盛顿与中方会面将直接面临诸多国内压力,很难取得任何突破;而对中国而言,出于外交对等考虑,也不会答应前往华盛顿。
杨希雨认为,阿拉斯加在美国本土以外,政治敏感性较低,这是双方在重设中美关系时迈出“谨慎的第一步”;而阿拉斯加也是当年中美开通直航时,因飞行技术限制中途必须经停加油的一站,在中美交流史上有特殊地位。“对双方而言,这一地点的选择既有技术意义,也有政治含义”。
“中间位置,相向而行,各让一步”,美国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孙太一则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会议地点选择背后的考量,他同时认为,这将有助于此次会议避开全球媒体的目光,以更低调、谨慎的方式举行。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此次会面的时机。在官宣此次会晤前,美方外交上有一系列频繁动作:拜登将在本周五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领导人举行线上峰会,被认为意在应对中国在亚太区域上升的影响力;而下周初,布林肯与防长奥斯汀还将访问东京与首尔,媒体评论认为,这是拜登班子上任以来首个外访活动,凸显出其政府对亚太事务的重视。
李海东分析认为,布林肯的行程安排与拜登政府此前公布的“把恢复与盟友关系列为优先事项”的政策一致。但无论与盟友如何互动,中美关系仍然是美国亚太事务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无法将其排除在外。而从访问日韩的是美国国务卿和防长、而与中方会晤的是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安排来看,中美会晤将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杨希雨告诉《环球时报》,在中美对话前,美国首先需巩固同盟关系,并协调日韩与己方立场一致。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增加自身与中方对话的“底牌”,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美国对中美关系的谨慎与重视,“准备充足再对话”。
会晤结果对中美关系走向具有“指向性意义”
多名观察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两国决策层面对面的会晤十分及时,甚至比此前预想有一定提前。会晤正值拜登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其举行本身和结果都将会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向性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美方率先单方面释放消息,体现出拜登急于在外交事务上有所突破的迫切心态。“4月底是拜登政府执政100天的节点,而美国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也将在那时候发布,估计数据不会特别好看。倘若能够在外交事务上给出较为成型的成果,将有助于其向国内展示本届政府‘执政有章法’的形象。”
孙太一则认为,在时间上,拜登政府刚刚完成其执政首个百天内最重要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议案,这使得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第一次有喘息的机会去关注外交相关议题。
刁大明同时对《环球时报》表示,如果此次“2+2”会晤能在某些关键议题上达成默契甚至共识,中美有望在下一步继续开启更多工作层级的沟通。此外,此次会晤也在为更高级别的对话创造可能性。“如本次对话取得成果,且工作层能顺利落实这些成果,未来两国元首会晤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并有更好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两国高级别会晤的同一天,布林肯也在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指出,美方会向那些侵犯香港人权的人士采取行动,被认为向中方释出强硬信号。而杨洁篪近日也在一场面向美国商界精英的线上研讨会上公开划下红线,警告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议题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是碰不得的”。
“布林肯一手‘橄榄枝’一手‘大棒’的姿态是一种典型的美式竞争态度,即和中国对话归对话,但不能让中国超越美国”,杨希雨表示,无论策略如何变,“美国的这一目标从来不会改变。”
分析普遍认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的发展将充满了谨慎、反复的试探和摸索,可以期待一些积极信号的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双方关系定下基调。安克雷奇会晤,只是中美“大国探戈”的第一支舞。
点击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