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达成共识的和未达共识的
原标题:解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一致的和未能达成一致的
记者 张向东
导语: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的四项主要成果,虽有原则一致,但诸多不一致的细节尚待协商敲定。这些成果的进一步落实,不仅在为2016杭州G20峰会做铺垫,它们对中美双方,尤其是对中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走向也尤为关键。
6月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此番对话,是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双边战略经济对话,恰逢2016年G20杭州峰会即将召开、中美贸易摩擦上升、人民币SDR(特别提款权)旅程正式起航、人民币和美元预期不断等复杂背景交织,因此,其对话过程和成果都颇值得关注。
6月8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清单显示,中美此番对话在双边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环保合作;海洋合作;交通合作;科技、卫生和农业合作;地方合作;双边能源、环境、科技对话等九个方面,总计达成了120项共识和成果。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讨论磋商议题范围较为广泛,经济和双方货币利率、汇率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结果,尤为值得关注。
根据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6月7日晚间透露的消息,本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四点:交换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中方将给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RQFII);提振经济,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中方将减掉1.1亿-1.5亿钢铁产能,并承诺不新增产能。
这四个主要成果,是目前中美双方在经济和政策领域里矛盾冲突最多、最受两国企业和金融业关注,也是对下一步中国宏观政策、对外开放、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最大的四个方面。
从最终双方的不断披露的声明内容分析,上述四项成果,虽有原则一致,但诸多不一致的细节尚待协商敲定。这些成果的进一步落实,不仅在为2016杭州G20峰会做铺垫,它们对中美双方,尤其是对中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走向也尤为关键。
一、下周交换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
这份负面清单至关重要。这其实是在进一步落实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的成果。不过,留给中美双方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2015年9月23日,在西雅图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习近平表示,中美双方正在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协定将在更大程度上放松中美市场准入限制,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而中国也正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负面清单,是指一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某些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越简化,意味着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禁区就越少。
负面清单的做法,最早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1992年签订的北美自贸协定中引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即BIT)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酝酿。2006年9月,中美BIT成为双方经济战略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过程中,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条约谈判。不过,随后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给中美各自经济和企业都带来巨大影响,此后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BIT谈判走走停停,一路波折。
2014年,中美确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谈判基础后,以2014年版本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为载体,中方负面贸易清单进行了自主削减。
2015年6月,经过十八轮谈判,中美双方第一次交换负面清单。中国的负面清单上有超过100项,美国的清单上有20多项。
简单而言,中美BIT达成后,双方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除了被明确列出的负面清单之外的一切领域,都享受与本国企业同样便利的国民待遇。也就是说,BIT只要达成,出了在国家安全、核心信息技术等领域,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的投资、并购和经营行为,均享受的美国国民企业待遇。同样的,中国也将给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并购和经营行为提供国民待遇。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中美BIT谈判的意义不亚于“第二次入世谈判”,旨在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为中美两国投资者相互保护对方在两国直接投资财产与利益的安全。
今年,是中美BIT谈判正式启动的第八个年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5年保护期结束的时间。此时,随着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不断承压,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加剧趋势。今年5月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对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共计40家中国钢企正式发起“337调查”。除此之外,美国、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一直持否定态度。
还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美国:奥巴马的任期即将在明年1月正式结束,按照美国的政治决策特点,无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选,还是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当选,都将会增加现有中美谈判的不确定性。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内森•希茨曾表示,美方将投入一切资源,争取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完成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而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要督促达成中美双边投资协定。
现在看,留给中美两国的时间都不多了。上述诸多争议和变数的交织,注定了将在下周交换的中美BIT负面清单,至关重要。
不过,从此前双方透露的讯息看,下周提交的BIT负面清单,要想达成一致上存在不少困难。
要达成一致,中美双方需要在负面清单中解决以下三点问题:
1.细节即魔鬼。美国需要对在负面清单以及相关的法律解释中列举的关键基础设施、重要技术、国家安全三项,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具体而言,美国需要进一步更为确定地澄清美国的安全审查制度,明确哪些领域是美国国家安全涵盖的范围。以消除中方对美国行政当局可能因定义不清晰而随意做出中止项目的决定的担忧。
中国则可能需要再次对负面清单进行削减,同时也保证负面清单的清晰透明。这其实也事关美国对中国在入世15年后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价。
2.中国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外资并购审查机制方面对美国做出更多的承诺。
美国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放开中国企业对美国国内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进口、技术转让等方面业务限制,给有关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进口等行为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3.中国需要进一步考虑在美国企业诉求较多的金融服务、农业、汽车工业、医疗等领域,对美国做更多审慎但有突破性的开放,并在涉及投资审批程序、投资者法律保护等方面做出更为透明的承诺。
美国则需要在上述领域中,对中国一些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做更多切合实际的考量。尤其是在金融和农业领域。2015年年中国内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表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稳健,中国监管部门目前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风控能力还极度欠缺,因此盲目开放金融业,无论出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不现实。
二、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中方将给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RQFII)
迄今为止,2500亿元是中国给出的RQFII第二高的额度(第一高是香港,规模为2700亿元),对比人民币在美国市场的较小的规模,不难看出,中国此次给出2500亿元的额度,可算是中国在最大限度地加快兑现此前关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承诺,也反映了中国的积极态度。
从小逻辑上讲,这2500亿元等于给美国市场进一步开通人民币回流通道。从大逻辑上讲,这是中国在正式步入SDR(特别提款权)、谋求认可市场经济地位之际,进一步向美国等国际市场兑现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项目等领域的承诺。
考虑到开放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业务等长期趋势,2500亿元数字本身的讨论价值并不大。相比之下,美国哪些投资机构能够入围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反映了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的容忍和监管区间。高盛、花旗、摩根士坦利等大型金融机构早已进入RQFII名录,此番2500亿元中,美国一些活跃度较高对冲基金能都参与进来,将是一个考验点。
另外,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届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美国、欧盟等方面的压力,中国在金融改革、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还将继续承压。因此,此番给予美国2500亿元RQFII的较高额度,其实也是中国在给下一步资本项目开放做预热。甚至可以大胆预测,接下来,中国或许将掀起一个RQFII的小高潮。
由于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RQFII规模的扩大,还将进一步给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套汇与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这并不是只意味着风险,相反它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监管能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与完善都提供了机会。
开放RQFII是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但相对于美国更大的诉求和中国面对的客观压力,未来还有更多议题需要与美国对话协商。
开放金融业务一直是美国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双边投资协定(BIT)中坚持的诉求,但现实是,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管理能力、国内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无底线开放后所导致的无法预估的金融风险问题,都决定了中国的金融业无法在短时间向美国迈出更大的步子。
其实,自入世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不断放开,其中以证券和保险两个行业为甚。相比之下,银行业务就显得要保守很多。现在,更进一步的金融开放,就成为美国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双边投资协定(BIT)中更加坚持的态度了。
6月7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后双方发布的声明称“中国将逐步放宽外资持股证券公司的限制规定。”这句承诺,可供管窥。
闭幕后双方发布的声明还称,“双方欢迎金融交易平台之间的持续合作,致力于加强两国金融市场和产品的互联互通。两国金融监管机构愿意推进信息共享和跨境执法合作。”
三、提振经济,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
竞争性货币贬值,是指各国政府通过使自己国家货币贬值的方式来促进商品的出口。
2009年7月9日,八国集团的声明草案称,全球最大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人日前达成一致,同意避免采取贬值本国货币的方式来促进出口,原因是这种方式会对其他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
竞争性贬值,是相对于市场性贬值而言的。也就是说,如果是由于美元等货币的升值,或者由于国际货币市场的正常波动所导致的人民币贬值是合理的。
长期以来,出于美国国内的考虑,人民币一直在承受着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即便是现在,美国也希望人民币升值而非贬值。中国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这是美国希望人民币不贬值的客观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人民币汇改已经启动,虽然经历过了8.11汇改的风波,但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不可能回头。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幅贬值不利于对于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和接受。
国内情况则是,经济不断承压,企业债务高企、银行不良贷款攀升,危机四伏。而资本外流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货币政策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即便是贬值短期看来,或许确实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景气状况确有好处,中国也不会采取这一措施。
也就是说,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看,人民币都不具备大幅贬值或者故意贬值的基础。此前,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多次表态,人民币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但为什么此番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国要再次承诺避免竞争性贬值呢?
一个背景是,在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召开前夕,有市场传言称,中国或将会有新一轮人民币贬值。而此时,美元加息预期日趋临近。因此,中国此番做出的不竞争性贬值的承诺,其实是美国提前在给中国打一个预防针。不过,不做竞争性贬值,也意味着,由于美元加息、汇率市场波动导致的人民币正常贬值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避免竞争性贬值的同时,美国承诺,美联储预期将令货币政策正常化,但在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溢性影响,注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这意味着,经济预期都不明朗的中国和美国,至少都希望能够减少彼此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和彼此间的政策负效应。毕竟目前,两国的经济都还很脆弱。
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有关人民币不竞争性贬值的承诺,暗示传言中的中国人民币一次性贬值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至少,中国货币政策层面不会采取这一措施。
在6月8日,中国外交部公布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显示,双方支持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承诺同其他G20成员一道,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使用所有政策工具,促进信心和增长,灵活使用财政政策推动增长,根据中央银行授权,使用货币政策继续支持经济活动和保障价格稳定,使用结构性改革在中期提升增长潜力。
四、中方将减掉1.1亿-1.5亿钢铁产能,并承诺不新增产能
这个议题出现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并被如此重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但考虑到美国目前正在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大规模“337调查”,中国再次重申淘汰钢铁产能的目标,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在6月3日曾表示,在北京对话期间,将继续就中国开放市场以及引导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进行沟通,希望中国坚持不懈地进行去产能改革,强调中国经济减速可能不利于双边经济关系。
6月7日下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李克强说,产能过剩是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和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化解过剩产能的决心是坚定的,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淘汰落后产能,以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努力保障就业。中方愿同各方携手努力,实现相关产业平衡、共赢发展。
李克强的这番话,讲出了中国钢铁行业目前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和市场需求下降。
其实,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美国、欧洲、日本都同样如此。2015年,中国钢铁企业集体陷入亏损状态,国际最顶尖的钢铁生产商蒂森克虏伯的钢铁业务同样巨亏。因此,简单从供需角度看,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不给力,中国不给力,国际市场同样不给力。
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国钢铁企业规模大、成本低、价格低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天然存在竞争优势。于是给美国等国家的压力就凸显出来。这是美国借助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给中国钢铁去产能施压的主要原因。
不过,中国钢材价格的竞争力,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竞争力。大量的环保成本、人力成本、财政成本和货币成本都没有更好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企业在一些高端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则更加暴露。
因此,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国关于钢铁去产能的承诺,其实更多的是给自己的承诺,同时也给美国方面一个安抚。简单理解,就是不管美国给不给中国压力,中国都将会坚定地地推进钢铁去产能计划。
6月7日下午,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回应中国总理李克强说,美方赞赏中方坚持改革开放,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愿积极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中方的此次承诺意味着,未来中国钢材产品的出口或将受到一定的压力。
责任编辑:王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