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对话论坛主席:中德对话“常对常新”重在创新

06.07.2014  11:17

    

  中德对话论坛德方主席马丁.薄睦乐和中方主席徐匡迪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5日讯(记者 何雪摄影报道)今日(5日),2014年中德对话论坛首次在成都举行。今年中德合作交流密切频繁,成都市外办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此次中德对话论坛将汇聚中德双方地方优势资源与力量,是促进成都与德国各层面各领域交流的重大契机。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明日访华。在默克尔访华前夕,四川新闻网记者今日对话中德对话论坛的中方主席徐匡迪、德方主席马丁.薄睦乐,讨论成都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并从中德对话论坛10年发展见证中德友谊合作升级。“今年对话的亮点和重点是‘创新’。”徐匡迪说。

  对话人物

  徐匡迪 中德对话论坛中方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马丁.薄睦乐 现任中德论坛德方主席,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副主席。

  见证

  10年对话 中德交流升级

  问一:能否介绍一下中德对话论坛举行的目的和意义?

  徐匡迪:中德对话论坛于2005年由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创导设立,轮流在两国举行会议。两国的各行业领域专家和精英参与,进行一次民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中德对话论坛已举办10年,这10年见证了中德合作发展的历史过程,更深入地了解两国民间对于两国关系的期待和展望。经过10年的对话,双方的讨论愈发深入和坦诚,越来越取得共识。

  问二:中德对话论坛已举办10年,中德关系通过该论坛取得哪些方面的进展?

  徐匡迪:我非常荣幸从第一届开始一直担任中德对话论坛中方主席。每年的论坛都有不同的中心议题,通过10年来议题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德双方交流的深入发展。

  我记得第一届的中心议题是“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双方的民意调查展示了双方对彼此刻板印象。中国人认为德国人非常严谨且容易产生著名诗人、哲学家,同时又觉得他们死板和不知变通。而德国人认为中国人很勤劳,假期也在上班,家庭关系很紧密,但觉得中国人不够尊重他人,吃饭声音很大。但经过第一届的对话论坛,中国人发现德国人也有灵活性,而德国人也发现中国人的劝酒文化,代表亲人朋友相聚感情深厚。

  10年来,论坛的对话议题已逐渐深入到双方的经贸关系还有媒体关系,我们力争对话“常对常新”,每次对话都不重复。而今年我们的对话重点在于“创新”,关于双方如何从企业、科技、社会三方面理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