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离“创新经济体”还有多远

29.01.2016  12:14
核心提示:广东两会 中山连线 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过去一年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成绩引人瞩目:RD占社会生产总值比重达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     广东“两会” 中山连线

  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过去一年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成绩引人瞩目:R&D占社会生产总值比重达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企业科技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增长基本翻番。

  按照国际主流专家的观点,创新型经济体的测评涉及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效益等三大指标。若以这个体系对标,中山距离“创新经济体”还有多远? 统筹:覃素玲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李凤祥 郑平

  创新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增速全省第一

  “创新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只有在市场上生存的企业,才会把握创新的时机,才会有创新的动力,才会敢冒创新失败的风险,才会真正实施创新的计划和行动。”早在2002年,国家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一文如是说。

  去年8月,中山市召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明确将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大抓手。按照规划,到2016年底,中山高新技术企业将由去年的219家增加到500家左右。

  “2015年,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427家,增长近1倍,增速全省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6.4%,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单一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在刚刚结束的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

  作为创新主体,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争夺市场话语权,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联合光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保证知识产权不被竞争对手侵犯,2015年,联合光电在美国申请了超过6项专利。作为一家成立仅1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光电已拥有200多项专利。在全球率先研发的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高清、4K光学技术,不仅助其在监控一体机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企业近几年的年销售收入也翻倍增长。

  上周全会通过的《中山市十三五规划(草案)》,再次强调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创新主导作用。该规划指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推进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推动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翻一番,超过800家。”

  本月中旬,中山市统计局在对该市4509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布了《中山市企业创新调查简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2014年,在调查的4509家不同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有1960家,占全市调查企业的43.5%。其中,代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创新”,即产品和工艺创新,在调查企业中达到近三成,高于全省水平。

  “产品和工艺创新是硬创新,代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所有创新指标中占据基础性位置。而组织和营销创新属于软创新,一般侧重于市场和短期效应。”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说:“从全省情况来看,企业开展‘软创新’的比重远高于‘硬创新’,这是因为产品和工艺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人力投入,且具有较高的风险。中山企业在硬创新方面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中山创新驱动战略已初见成效,城市创新力也在不断增强。”

  创新孵化

  多维度延伸孵化触角储备创新“摇篮”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胶片时代风靡全球的柯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月初,柯达发布了全新一代带有数码功能的胶片摄像机,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柯达复出的背后,也有中山荣思东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

  去年刚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周广滨,曾是惠普和古楼的彩喷技术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归国后,周广滨在2012年于中山创立了荣思东,进驻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获得了一系列的扶持。

  周广滨是带着“绝活儿”回来的。他掌握的“可移胶”技术,填补了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空白。凭借这项技术,荣思东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柯达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柯达彩喷产品中国生产基地。2015年,荣思东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

  与荣思东同期从中山留创园毕业的,还有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中山秉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宝华电子有限公司等11家高科技企业。同由“千人计划”海归博士创立的康方生物,已在2015年获批中山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正式造福多家健康医药企业。前不久,康方生物研发的药物更获得了国际制药巨头的青睐,公司将药物的全球独家开发和销售权以2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默沙东。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摇篮”。近年来中山利用留创园、健康基地等综合性孵化器,孵化出了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为当地经济发展建立了创新资源梯队。

  但对标东莞、佛山等城市,中山孵化体系的建设仍有落差。同样起步较晚的佛山,在2013年才获批首家国家级孵化器,但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已打造4家“国字号”孵化器,并新增1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而中山在2015年之前仍仅有一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一家培育单位。不少孵化器负责人还反映,中山孵化体系目前正面临着与周边深圳、广州等“创新一线城市”抢项目资源的窘境,对创业者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

  自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以后,中山市出台了包括完善孵化平台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资助力度更从原有50万元上调至200万元。2015年中山市内孵化器建设取得不错的进展。截至最新统计,中山已经拥有科技型企业27家,包括1家国家级孵化器、4家省级孵化器以及4家省级的“众创空间”,孵化面积达到了30.56万平方米,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驶入了孵化器快速上升轨道的同时,中山也在探索孵化链条向两端的延伸。

  去年3月25日在中山市成立的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是中山的首个“中山创客·众创空间”项目。不同于以往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链条的涵盖范围进一步向创新创业的前端延伸,为拥有合适想法的创业者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截至目前,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已从一两百个项目中筛选出30多个项目进驻,其中不少于3个项目营业收入已达千万级。

  同时中山也将孵化触角延伸到国外,计划在美国硅谷建立孵化基地。据了解,孵化基地将根据中山发展需求,在美国尤其是硅谷物色适合的高新技术项目、企业、人才进行对接,选择有潜力、成功指数高的进入基地进行观审,先在美国当地孵化,较成熟后再“带土移植”到中山创新创业。

  在近期公布的中山市“十三五”规划草案中,中山也提出要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器体系,重点发展众创空间、大型综合孵化器、新型孵化器三大载体,一边健全孵化链条、建设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平台,一边发展对企业提供融资、管理咨询、流程外包等“软孵化”的平台。到2020年,市内创新创业孵化器将超过60家。

  同时中山也将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据中山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坤满介绍,目前中山在推动“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企业发展,以促进生产供给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如大力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和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

  创新效率

  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知识不等于能力,科研成果也不等于技术成果。如何让创新要素转化为技术成果乃至经济发展动力,是各地在比拼创新“硬件”之余,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过去几年,中山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中山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概况。在2962家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仅有718家进行了产品创新,618家进行了工艺创新,新产品销售额在主营收入中的比重仅占6.2%。

  这样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山企业的路径依赖依然强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利用并不高;二是城市的创新体系效率不高,对创新要素的利用率还有待提升。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要素的互动程度,即强调大学和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或者说知识在几个要素间的流动程度,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化的关键”。早在2002年,国内知名学者柳御林、胡志坚就作出了这样的论断。

  在创新体系的搭建方面,中山的情况略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据中山市统计局调查,开展创新合作的中山企业有21.2%,高于全省18.3%的水平。同时,中山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全省水平。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例,2015年中山共安排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2320万元,整体仍然呈现“僧多粥少”的尴尬。目前已经进入省级名单的新型研发机构有6家,再加上已经申报的50家,如果每个都要覆盖到的话,平均每家50万元,作用有限。对比周边城市,中山的投入力度就显得更为薄弱。如东莞市明确从20亿元“科技东莞”资金中安排足额经费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单个机构投入强度约1.5亿元。

  除了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两位学者还认为,创新链条和创新环境同样重要。前者与知识流动密切相关,后者则事关政府为企业打造的创新软环境。

  统计显示,已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的中山企业,其比重比全省水平约低1个百分点。企业不重视创新成果的保护,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创新环境的不足。

  事实上,中山已意识到创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困境。1月23日审议通过的《中山十三五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发力市场供需两端升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发展动力提供新空间。

  中山在这份规划中提出,将建立“全域中山”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经济区”理念引导创新资源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构建创新资源统筹规划、利用的发展格局。加强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创新要素资源跨市、跨境流动,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

  他山之石

  佛山

  教授“入市”将高校资源链入企业

  跟中山的情况类似,同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南海,由于“创一代”多为“洗脚上田”的农民,创新意识并不强。加上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制约,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急需科技力量的加入。

  为实现传统经济与高端创新资源的互动链接,两年前南海在省内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这一“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结合各镇街的产业特色和实际需求,到高校物色“专业对口”的科技型人才。8名高端科技人才在南海迎宾馆接过“委任状”,成为南海首批科技镇长。

  这批科技镇长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东北大学纺织学院等科研院校。其中,博士学历6名,4人取得副高(副教授)以上职称,2人有海外留学研究经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担任科技副镇长后,8名高端科技人才为镇街输入人才、创新理念和方法、科研技术成果、产业链上的企业资源,为产业发展把脉诊断、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企业更便捷地获取了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高校更好地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在一年时间里,8名“科技镇长”共接洽引进高端创新平台团队40多个,促成校企共建区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高级人才工作载体近20个,带动产学研合作项目47个。

  深圳

  教授“入市”将高校资源链入企业

  分享技术股权提升创新产出

  作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研发机构,1996年成立的深圳清华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四不像”理念及模式,发起成立了首个属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创业投资公司、科技金融平台和海外创新创业中心。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在研究院内,所有员工都是聘用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从很早开始,研究院的研发团队就可以分享技术股权,项目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权,团队研发积极性获得不断提升,也进一步扩大了创新产出。

  除了属于事业法人单位自负盈亏、研究院的员工全员聘任外,为兼顾深圳清华研究院作为事业法人单位的公共性,研究院还特别设计了一套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此外,研究院创办的投资平台以及投资孵化的企业,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实现利益。如果涉及到国有资产部分,则按照国资管理规范实现保值增值。通过这样的模式,清华研究院落户深圳19年累计孵化企业1508家,创办和投资了高科技企业18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18家,可控资产超过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