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 非遗技艺入选美术教材

12.09.2014  11:2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程文雯)怎样让中华传统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日前,这一话题引发强烈关注。前不久,上海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删除8首古诗的新闻同样引起热议。

        那么,传统文化在我省教材中又是如何体现,占何比重?教学中又有哪些难点?带着疑问记者展开调查。

        内容:讲民俗,有互动,传统可以很生动

        9月11日,记者来到新华文轩总府书城。翻开一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上除了有《四时田园杂兴》等4首古诗,还有《苏武牧羊》《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一些传统小故事。而其他年级的教材上,则出现了《元宵节》《春节》这些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文。“平均下来,小学到初中各本教材中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占到1/6以上。”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罗良建告诉记者。

        “这套教材是2003年初审通过的,这些年的内容调整中,传统文化一直在加强。”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辑张洪玲透露。例如4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走月亮》就是后来修订加入的,“替换了贾平凹的《月迹》,难度更低,民俗味儿也更浓。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本语文教材,也有《小池》《》《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古诗寓言。

        “虽说是传统文化,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很生动,”家长范良平一边翻看教材一边告诉记者,“你看,这里的课文后面还有‘丁丁’‘冬冬’两位‘同学’互动着学,让孩子们接受起来更容易。

        特色:挖掘本土,四川非遗进美术教材

        除了古诗词典故,不少地方也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参与教材编写,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

        三星堆文物、羌绣、苗族蜡染技艺、绵竹年画……记者翻开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发现不少四川的文物古迹和非遗技艺都在这本教材中以独立课文的形式出现。“这几年中国传统美术在教材中占的篇幅越来越大,而且很多都是从当地挖掘内容。”泸州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陈敏介绍。

        以这本教材为例,教材前14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统一编写,后3课则根据地域,由教材使用地方自主编写,内容大部分是各省传统美术。今年年初,陈敏参与编写的《泸州油纸伞》进入了四川省八年级美术教材第17课。“加上前面14课中的传统内容,传统文化占到总课程的20%以上。

        此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也有《大美四川》一课,《阆苑仙葩》等由四川作家创作,反映地方山水人文的歌曲入选。

        教学:越亲近越容易共鸣

        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不少,但这些教材如何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理解,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采访中,不少编辑和老师都认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关键。

        “我们编写教材时把《元宵节》放在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就是考虑到开学刚好临近元宵,可以边过节便学习,知识就不是干瘪的课文,而是活生生的民俗。”张洪玲说。陈敏也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内容。“越亲近就越容易引起共鸣,我曾经用课本上的潍坊风筝给孩子们讲过色彩,但效果未必比得上我在路边摊上买的一双手工刺绣鞋垫。

        不过,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长期浸润,校园学习氛围和教师自身素养对教学都有很大影响。罗良建告诉记者,在双流东升小学、成都泡桐树小学西区等对传统文化教育比较重视的学校,经典吟诵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研究员刘晓军也透露,目前全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尚不平衡,以后,“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素养,多开发精品课程,担起文化传承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