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提前放学治标不治本 引发“三点半难题”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专电(记者 丁静)学校周边、社区托管班五花八门,带班老师来自各行各业,学生则成为各托管班间“倒卖”的“货源”……中小学生减负提前放学引发的“三点半难题”,成就了课外市场的“狂欢”。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托管班不仅是一团乱象丛生的“虚火”,而且暴露了中小学减负的乏力。
多年来,每出一道减负令,却往往变成培训市场的狂欢,提前放学举措也不例外。为减负,不少省市教育部门将小学下午放学时间提前到三点半左右,由于家长无法接孩子,“三点半难题”由此催热托管班市场。
记者近日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校区门口看到,学趣、易乐学、明睿书法、启思睿、郎博思等十多家托管机构的人员,举着各自广告牌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
这些托管班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学科培训加托管,每月收费约1500元;另一类只负责“吃饭、辅导作业”,每月收费800元。
这些托管班之间抢生源几近“白热化”,学生被反复“倒手”。10月9日,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到北京市一所龙文培训学校咨询托管班。一位高老师为记者介绍了另一家书画培训机构,并强调要说明“是龙文介绍的”。书画培训机构又把记者推荐给刘老师。
随后记者在刘老师的指引下来到一个小区单元楼内的托管班。灯光昏暗的客厅内摆满桌椅板凳,正在辅导学生作业的马老师告诉记者,这个托管班由刘老师投资的,她是在这个小区担任物业管理员期间发现的商机。给她介绍客户的人都可以拿到提成。
记者还发现,私人开办的托管班,带班的多是社会招聘人员;一些培训机构新拓展的托管业务,也很少配备专门代课教师。大部分托管班和培训机构,都以“教育咨询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并不向教育部门申请“办学资格证”。
为减负而实行的提前放学,本意在于将孩子从过长的课时中解放出来,使每天6小时之外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活动。然而,一些地方的学校机械地实行“限时令”,却让减负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苦了学生——
一部分放学即“解放”的孩子确实感觉“被减负”,但放学又被送进培训班的孩子却感觉负担加重。“放学后的国学班上,我常常感觉很累,昏昏欲睡。”北京市一名四年级小学生说。
“课内减负、课外增负”已成较普遍现象。今年公布的西安城镇居民家庭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七成中小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种培训班和“一对一家教”。
忙了家长——
“作业少了、校门关了、学校不管了、家长没辙了。”采访中不少家长吐槽。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家长说,虽然学校开展了“课后一小时”,但每周只有两到三次。没人帮忙,就只能靠钱解决问题。再说,有升学压力在,谁敢“浪费”这些宝贵时间?
而一些农村地区学校负责人则担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学生放学后无所事事,恐会成为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常客”。
如何“真减负”?提前放学治标不治本
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限制在校时间等减负令的初衷是好的,但减负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标本兼治,不综合施策,很难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减负的核心是改革教育内容、方式、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等造成‘负担’的源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今年以来,教育部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落实就近入学等政策,北京市超过八成小学生就近小升初,为中小学生减负奠定基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力图从改变高考“指挥棒”的调节作用入手,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减负不是机械地减少孩子在校时间。如果不缓解小升初择校热,不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学生还是会“每分必究”,“减负令”就难免变成一纸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