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趋势
关于企业类型,在工业行业当中,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在这当中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300人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不到300人,同时营业收入300万以上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300百万元以下的叫微型企业,这是一个划分标准,在座的可以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的企业算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
按照2013年底的国家统计,中国现在有1500多万家企业,在这1500多万家企业当中,1100多万家企业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如果再加上个体工商户,那么小型微型企业应该占到企业总数的94%,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工业企业,或者说其它类型的企业,从数量上来讲,大部分还是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中小微型企业面临很大的困境,这是大家现在普遍的共识。应该说从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之后,咱们国家的整个企业,包括制造业,一直都是非常困难的。从国际上来讲,全球经济也不是很景气,据世界银行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的预测,认为美国的经济会有一点点的上升,但是非常缓慢。欧洲的情况也是如此,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经济还是继续下滑的。日本也经济增长也极为缓慢,甚至没有什么增长。新兴国家印度增长稍微快一点,巴西今年的经济不会很好,因美国和欧洲的制裁,俄罗斯今年的经济形势恐怕也不容乐观。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的统计数字,GDP增长大概在7.3%,大家知道今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宣布了今年的目标,大概是在7.5%左右,这应该是近年来最低的。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这个趋势是基本上确定的。关于增速放缓,原因大家都知道,也都非常关心。因为我国前些年的发展模式引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比如雾霾越来越严重,实际上都是前些年的发展方式所造成的一些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为了改变这种方式,从国家总体上来讲,需要把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一下,直接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一放缓对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影响,这是影响的一方面。这个影响还不是特别的直接,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我们国家人工成本在增加,按照劳动人员社会保障部2011年~2015年的五年规划,规划当中提出年均工资增长是13%,那么实际上2013年的全国平均的工资增长是17%。这样的增长可能对银行很有利,但是对老制造业压力很大,人工成本增加。前两天我到过江苏、浙江及广东一些地方,那里招工都非常的困难,这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也在增加。前两天地震,国际市场铜价马上跟着波动。那么这些价格都在上涨,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形势不好,影响到我们一些外贸加工型的企业和出口外向型的企业,人工成本增加又使利润空间在不断地压缩。总体来讲,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和形势都不是很乐观。反映在一季度,大家可以看到通货膨胀指数、物价稳定指数好像表现不错。
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可能就不一样了。从刘晓华理事长的工作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衡器行业有一些产品产量和销售量都在下滑,这是企业的现状。从宏观方面来讲。如果说具体到企业内部,它的结构性矛盾,不但存在而且越来越突出。中小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应该说是有共性的,简单来说就是小、散、乱、差,关于“小”大家都能够理解,我们的企业规模小。“散”就是说每一个行业,它的企业都非常的分散,集中性比较差。“乱”即无序竞争,同质化竞争,市场不规范,这个既有国家监管的问题,有市场自身的管理问题,也有企业自己的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三一重工和中联中科,本来是两个非常好的企业,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国企,在自己的工程机械领域中各有各的优势,如果能够各自发挥特长,去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常常是两败俱伤,实在让人惋惜。
我去过很多行业,发现越是技术含量低、行业门坎低的产品或者企业,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就表现得越发明显,这就是所说的“乱”。关于“差”,也不用多说了,一个是我们本身的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用“差”来形容也不为过。并不是说没有好的企业,在座的可能很多企业很优秀,有自己非常成熟的管理办法,有很多专利技术,也有一些叫得响、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就中小企业总体的状况而言,小、散、乱、差,这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普遍现状。
现在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一个挑战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原来的一些竞争优势渐渐失去,中国制造业遇到了发展瓶颈。在国际上有一个产业梯次缓急理论。比如,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全世界的皮鞋英国做的最好。到了四五十年代就是意大利、西班牙的皮鞋做的好,再往后就是台湾、新加坡、日本的鞋做得好。等到了中国经济崛起,中国的皮鞋也上去了,按照这种转移理论,下一阶段应该转到非洲去了。但是中国的很多制造业的老板雄心勃勃地说,我们要打破这种规律,我们要延续我们的生产周期,还要继续保持我们的这种竞争优势。假如在皮鞋行业可以做到,但是像一些纺织品和服装,这种转移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同样来比较的话,比如说越南的工资就比中国低很多,工人工资最低工资相当于中国的60%,缅甸可能相当于30%。我想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到美国去,买回的T恤或者衬衣基本上都是中国产的,也有哥伦比亚生产的。过去大家到美国买东西,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但是现在很多的纺织品产地已经转移到了比咱们发展更晚的一些国家了。那么在我们衡器行业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可能一些国外的企业把他们的技术设备转移到了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一些国家了,那么这样的一种挑战我想大家应该考虑如何面对。
另外一个挑战是经过这么20多年时间,中国中小企业的高管年龄普遍增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那么接下来面对的挑战,就是时代的变化,企业的工人在变化。我去年到一个企业去,跟一个老板谈说到了工人的问题,说现在的90后小孩到厂里上班,把头发染成的红的和绿的,在车间上班的时候不时地溜出去上厕所,但又不能不让人家上厕所。后来发现,原来他们是到厕所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去了,这就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管理。这一代的工人,他们的父母进城打工,那就是拼死拼活的加班,苦一点、累一点不要紧,只要能赚钱给孩子盖房子改善生活就行。新一代的工人,前两年大家都知道珠海工人罢工,本田的南海工厂工人罢工,这些工人罢工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加班。这一代工人和第一代的工人不一样,这是各个企业都要面临的一些挑战。就是说你怎么适应,一个是自身的年龄增长,一个是企业员工的年轻化。
再有一个我们面临的市场也不一样了,去年底马云被请到了中南海参加座谈会,大家细心一点看那个照片,马云穿着一件短袖的T恤,我后来写了一个评论,我说这是第一个穿着T恤在中南海开会的,在总理面前发言而且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把总理办公室当成他们公司的会议室了。他非常有底气,而不像柳传志等老一代的企业家那样穿着衬衫、打着领带一本正经地汇报,因为他是玩电商的,他讲的那些东西别人听着发楞,李克强总理评价说他给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马云一年的电子购物的总额等于美国全国的总量。那么这样一种销售模式,商业模式的市场变化,对很多企业恐怕也是冲击。义乌小商品城原来都是实体商店,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我去年底跟浙江大学的几个老师搞了一个调查,看到了很多商店门可罗雀,老板店员在里面打磕睡,玩电脑。这说明销售方式改变了,很多的老板封了店铺干脆转型搞网店了。当然这跟我们衡器行业生产制造企业不一定有关系,但是销售模式变化本身,可能过去我们有一些企业老板会非常得意地说我有很稳定的销售渠道,我有我的一帮铁哥们,有忠实的分销商,他们帮助我打市场,帮助我卖东西。但是现在形势变了,像公牛插座企业,原来最得意的时候做到全国第一, 销售额达30亿元,主要就是靠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那么一旦有竞争对手开始网上销售,销售环节少了,销售成本低了,而按原来的销售模式,你还能保持销售30亿元的水平吗?恐怕不能了。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去年商务部公布的178个行业的8500种产品中,国产品牌排在第一的占65%。我们衡器行业也可能会有品牌排在第一。但是我们的衡器技术先进性到底能够有多先进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梅特勒-托利多在介绍了自己的产品时,其精确度可以达到0.0000001克,也就是千万分之一克。梅特勒-托利多的口号是“总有一款产品能满足您的称重需求”。它的解决方案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到家庭用,一应俱全。如果是纯民族企业,我们敢不敢说我们的产品能够达到零点后边几个零,我们敢不敢在我们企业对外形象宣传中,说我必定有一款产品可以满足您的称重需求。或者说我们敢不敢对用户说,我可以为您提供各种称重解决方案。因此这种技术质量方面的竞争,同样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企业要转型,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是,不转型等死,转型怕死,因为什么呢?转型意味着风险,转不好确实就是等死,应该说这些挑战都是存在的。像我刚才说的销售模式的变化,竞争的变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企业老板可能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第一是开始是看不见。对于行业当中或者整个市场的这些变化看不见。第二是看不起。听说谁谁干什么了,谁想去发明什么了,想去搞什么产业了,大多数是看不起,对人家的发明表示怀疑:搞那些东西行吗?不可能吧?自己做不到,还看不起人家。第三是来不及。等到变化已经发生,人家搞成了,自己再想在后面追,已经来不及了。这是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这就是我了解的一些中小企业带有共性的情况。
接下来讲一下企业的发展前景或者说叫愿景。首先说制造业,整个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最残酷的说法是今后3~5年有50%可能要倒闭,要退出。企业有生有死,不要说中小企业了,你把全世界一百强中2013年和1993年的情况比较一下,已经有一大部分企业退出。像柯达那么好的企业也破产了。中小企业都是这样,中国的中小企业这么多年发展历程,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非常高。每年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不少,但是同样每年注销的也不少。在北京中关村,包括浙江一些地方都有数字可查,大概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两年多,所以为什么我一开始就向大家表示敬意呢,大家坚守十个两年都不止了,一开始创业到现在20多年了,国企不说了,要说的是一些民营企业,能够坚持到现在的非常不容易。实际上每天还有大量的企业在消亡,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前景之一,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自己要做好打算。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我个人认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市场非常大。
过去有一个美国华人学者谈到,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数字化管理的概念。我们的合同都比较粗糙,不太讲究,计量不准确。尽管我们从夏朝开始有了度量衡,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的东西都是不准确和不精确的。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说一个企业的纸盒罐装自动生产线上,经常会发生空装盒情况。过去企业是靠人工一个一个的检查,费时费力,而且人工也肯定会有疏忽的时候。老板悬赏:谁能提供解决方案就重奖谁。有一个工程师弄了各种传感器和计量器具,一报预算可能要花100万左右。后来有一个工人说,给我500块钱去买一个电风扇,只要用电风扇一吹就知道哪个是空盒了。过去大家把这个当笑话听,实际上想想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原有的工业生产模式的落后,与我们对于产品质量和计量的不认真的心态。德国人有一个说法,他们认为工业发展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简单的机械化;第二个阶段是流水线;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他们自己认为德国现在的制造业工业生产力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智能化或者说自动化对整个工业产品生产线的进一步的要求,包括对于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环节的这些工序的工艺的要求。比如说各种称重,各种测量,这些需求应该是非常大的。另外国外市场还是需要打开的,需要走出去。我在曾经到宁波一个小企业调查,这个企业生产燃油的家用发电机,产品销售到了非洲。我问这个产品能竞争得过日本的雅马哈吗?回答说:质量上肯定不如他们,但是我们的产品除了非洲,在中东卖得同样很好,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服务好。我雇我的表弟和亲戚到那边去,谁有什么问题了,打一个电话马上就去给人家维修。你要是买了日本的产品,出了毛病以后一个礼拜之后都派不来人,可能一个月才能给你换,给你修,当地经常停电,所以说中国的产品在那边很有销路。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因为服务好,同样可以打开国际市场。
其次是关于创新能力,到底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有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没有这个水平。据我自己的了解,我们很多特别是搞制造业的老板,过去都是理工科的高手。原来在自己创业之前都是一些企业的工程师,都很有真才实学,完全有创新能力。在浙江遇到过一个企业老板,这个企业所在的镇现在全镇生产用于高压锅和电饭煲的密封圈。这个老板喜欢搞机电和发明创造,他说他一直在研究密封圈,研制出了最好的密封圈。他的一个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你研究高压锅这算什么,告诉你在密封的领域里什么最好呢?用于核泄露的密封装置。如果你能研制出可以防核泄露的密封装置,那你的水平就是真的高了,你能搞出来吗?这个原来生产高压锅密封圈的老板就真的开始琢磨研制防核泄露的密封装置,竟然真的研制成功了。拿着自己的产品到中国的核电站去测试,一开始人家根本没拿他的产品当回事儿,因为这样的产品都是由美国的一家公司垄断生产的。这个老板恳求人家说你们可以试一下,看看这个产品防泄露的水平究竟如何。人家被他的诚恳打动了,结果一试,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还要好,美国的防泄露是物理级的,他可以达到分子级的,防核泄露效果非常好,而且他的价格非常便宜。后来美国人一开始说要他的企业入股,希望他能转让,他不转让。要买他的产品他不卖,最后又要跟他合作。前年这个老板作为民营企业的创新先进典型被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做报告,总装备部、海军等都希望与他合作,因为大家知道核潜艇一旦发生了泄露,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原来都是用国外的技术产品。我去了这个企业之后,跟这个老板面对面的聊天,我觉得中国企业家真的很了不起,本来是做高压锅密封圈的,最后却搞成了核潜艇的防核泄露的装置。这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
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第一是资源;第二是能力,特别是老板本人的能力;第三就是机遇。这个资源当然包括社会“外脑”,包括了自己团队当中的“内脑”,把这样的资源发掘出来,调动出来并整合好,才能体现你的能力。同时一旦有机遇一定要抓住,这样的话才会成功。所以说我认为对于创新问题大家应该是有信心的,我们有庞大的市场,我们中国还有很大的内需没有发掘出来。同时我们也有很多的差距,王石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他搞了一个样板房,施工质量做得非常好,正好有一个日本的类似于中房协会的一个会员来了。王石请人家参观他的样板房,告诉人家他是怎么施工的。他特别希望人家夸他一句说质量不错,结果这个日本人从头到尾根本不提质量问题,王石说他不明白这么好的房子为什么日本人根本不屑一顾。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人家日本人的住房质量是按厘米来把关的,人家日本的住房质量是按照毫米把关,人家怎么会看上你的质量?
后来万科派了1000名工程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一开始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没太当回事,结果到日本学了一段时间大有收获,收获在哪儿呢?收获在于看到了差距。那么对于我们所有搞产品的人来讲,差距实际上就是意味着需求,需求就是市场。谁能够发现差距,谁就能够抓住这个需求,谁就能发展得更好,活得更好。对于技术发明来讲,到底是需求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发明,还是技术发明促进带动需求,其实这两者都是存在的。为什么提到了这个话题呢,就是说我们现在搞的一些技术创新创造的人,觉得我搞了一个创新,但是没有需求,这个需求是需要引导的。你先把东西发明出来,也许会创造形成一个需求。我觉得这是观念上的解放,也是中小企业将来发展的一个有利的条件。
再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我们的国家政策。上一个星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中小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把年所得税额提高到10万元,就是说只要在10万元之内所得税都免。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讲,国家是有相应的政策的,如税收支持。比如说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计算所得税当中可以扣除你的研发经费。这样的话对中小企业去搞研发是应该很有促进作用的。另外,过去国家的一些重点技术项目,对于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排斥的,现在都在鼓励。只要你有资质,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去报名参加,可以相应地获得政府给予的研发资金的支持。另外,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大家都知道,过去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难,没有办法就得去借高利贷和地下银行等等。上个星期中央银行的有关负责人宣布,今年一季度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到整个贷款的30%,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中小企业现在融资方面,据我所知,像民生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专门有这种小额贷款,搞得都是非常不错的。现在民间的这些合法的专门针对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了,这都是属于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为什么呢,中国的就业压力就是底线。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就业蓄水池,不鼓励、不支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国家政策得给予支持。还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我们的行业服务,这两天跟刘晓华理事长聊天让我很感动,他非常关心衡器企业,关心协会的会员企业的发展。对于行业的一些问题,他自己一直在思考、在琢磨,有的时候跟我们私下探讨,想方设法的就是多为大家提供服务。实际上这也是国家的一种发展思路,对中小企业,除了税收和融资以外,如果企业招收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在地方财政领到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估计可能有的企业都不知道有这样的政策。对此国家有相关的规定,各个部委都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同时,就刚才讲的行业的这种通过各种协会和社会的组织提供的行业服务,包括信息的服务、组织学习、组织参观、出国考察,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行业的内部规范等等。这些服务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越来越多,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会越来越高,这都是大家可以期待的。
最后,我讲一下心理学上有一个调查,调查发现人在开车的时候,往前看和往两边看的在90%以上,看后视镜的不超过6%,这个结果造成很多人开车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又被人超过去了。这个叫做厌烦(损失)理论,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当然要看追赶的目标,也就是前进的方向,同时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地认为自己不行。在你后边的人也在把你当目标,我们的方向就是怎么样追赶前面,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注:本文系中华工商时报高级记者高初建在中国衡器协会2014年工作年会暨九届五次理事会上的专题讲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