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样本:从“小”到“微”艰难转变

26.01.2014  13:23
核心提示: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持续萧条,企业的小微化越来越明显。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持续萧条,企业的小微化越来越明显。

 

        人工成本增长很快,工人越来越难招,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再过几天就要到马年了,“马上有钱”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里四处扩散。娥姐在位于东莞凤岗的工厂里算着2013年的盈利情况,“以前几年平平过,今年亏损了。”

        至于明年开年后的打算,她甚至都不确定还是否延续工厂的生命,“可能不做了。”娥姐跟老公整整20年前在东莞创办的这家塑胶工厂,最高峰时有100多人,现在只剩下了10来个工人,成了一家不折不扣的小微企业。

        金融危机之后,像娥姐一样大幅缩小生产规模的企业成了一种常见的状态,或是订单减少,或是利润缩水,或是工人难招,等等,工厂逐渐缩减规模,大厂变小厂,小厂变微厂,变小成了一种趋势。

        订单骤减规模缩小

        1994 年,很多人形容那会是开厂的就能赚钱的年代,很多头脑精明、在台资港资厂的打工仔出来开厂创业,很快就能赚到一桶金。娥姐就在这一年跟老公在凤岗开起了一 家塑胶制品厂,跟很多企业一样,娥姐经历了东莞制造业迅猛发展的10年,公司一步步壮大,2003年到2005年,娥姐的工厂到了最辉煌的时候,员工到了 100多人。

        娥姐的工厂的产品虽然不是直接出口,而是主要给东莞的其他工厂供应零部件,产品基本上都是间接出口。2008年的金融 危机是娥姐工厂的转折点,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工厂的订单骤减,为了维持工厂的运作,工人也不断缩减,娥姐说,“最近的5年,一年比一年差。”娥姐说,这 几年算是“平平淡淡过”,不亏损,折算下来还能挣一点。但2013年情况更加糟糕,订单更少,而且价格也低,做了都没什么钱赚,“发工资都要倒贴了。”

        娥 姐的工厂尚能保留最高峰时的十分之一,林李景的工厂缩减得就更加厉害了。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工厂的订单减少,工人较少,没有太多事可以操心,管理上轻松不 少,他基本就处在半休假状态,“一个礼拜去工厂两三天,想吃什么吃什么,睡到自然醒”,去旅游去泡温泉,逍遥自在。创业以来从未如这般悠闲。

        生 意的缩水,一方面也跟大量涌现的工厂相互恶性竞争有关,林李景说自己比较重视产品工艺和品质,“别人做出来的售价比我的成本还低,我怎么做?但我又不想降 低品质打价格战,所以很多看重价格高低的客户慢慢流失了。”人才也在流失,当年自己手下的干将,很多都自己出去开工厂了。10年前,他的东莞雅力大五金机 械厂最高峰时有300人,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降到了30个人,现在只有6个人了。

        生产线分包,小微化生存之道

        让 东莞市莲盈无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辉困扰的,倒不是订单的缩减,而是工人的难招。招工难从2005左右就开始出现,金融危机后的工人难招,工人工资不 断上扬更是愈演愈烈。李金辉的工厂主要生产阻燃棉、硬质棉等棉织品,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少工人,但是从2009年开始,“人工成本增长很 快,工人越来越难招,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面对现实困境,李金辉只能想办法解决。一个工厂的员工,最大块头的就是生产环节。李金辉 于是尝试把生产分割,生产线外包给公司的主管,主管成了独立的主体成为承包者,由他负责生产、招聘工人。李金辉只要把公司订单发给这些主管生产就行。李金 辉与原来的主管的关系,由原来的雇佣被雇佣变成合作关系。他把生产线外包给了近10个小老板,也就相当于有了10个“小企业”一样。不但“招工难”问题迎 刃而解,每个承包者只需要招一二十个人,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很容易就能招够,而且因为相熟不容易发生劳资纠纷。

        主管们成了“小老 板”,生产效率也在提升。原来的公司主管变身承包者主观能动性加强。“这些主管晚上也不打麻将了,干活比较积极了,因为做得多就赚得多,对他们来说是创 业。”对于李金辉来说,此前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跟其他代工厂一样,公司研发、管理、生产各个环节全部包揽,“就像吃大锅饭”,臃肿,管理成本很高。如今大 部分生产环节剥离了,管理人员大减,“现在只要管好研发、营销等部门就行了。也更有精力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去营销公司产品。”最近几年行业内的公司业绩 也是普遍下滑,李金辉的企业的业绩则不断在增长。

        企业小微化或是趋势

        企业的小微化越来越明显,李金辉将生产 外包,分解成多个小微企业。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持续萧条,林李景的工厂也是规模严重缩小,目前留下的6个工人也是原来的老员工,他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管理工 厂,为了调动仅剩的6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他把30%的工厂利润分给大家,6个工人相当于成了股东,林李景基本放手了,而这6个人能够完成工厂日常的运作, 也是典型的小微企业。

        娥姐工厂现在留下的十几个工人都是老员工,“一起做了十几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虽然工厂没有什么钱赚甚至 还亏损,但还在持续着,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份工做。对于未来的打算,娥姐也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转行吧,现在各行业都不好 做,我今天去年货市场看了,他们生意也不好,他们也恨不得哭。”娥姐说,如果过完年,工人们继续回来,那就尽量继续开厂,“不亏就继续做。”

        《i 黑马》在一篇观察文章中也分析,东莞制造业的小微化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老板的时代,制造业的门槛已经变得很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以及 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原先有规模的这种类型的制造业,将难以为继。企业的数量将大幅增长,但制造业的规模将大幅缩小。现在,跟任何一个老板谈未来,没有一 个希望把企业做大,最多是想把企业做强,知识产权受到空前重视,产品创新也被倒逼不得不提上日程。低端加工业的小微化将化解供应的矛盾。

        这 五年间,娥姐就看到了身边很多工厂的倒闭,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同行大厂也关门了,很多的工厂规模较小的同行也跟她一样,工厂逐年缩减规模。在娥姐看来,大 工厂投资大,对效益的追求也更大,人工也要求多,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但工人难招利润也缩小,很多大厂就关闭不做。而相对而言很多小工厂到时还活着,他们 甚至没有招牌,有单就做没单也不会资金链断裂倒闭,因为投资少、用人少,就像夫妻店一样,成本低,有生意就做,“虽然不会赚很多钱,但比打工好一点。”

        (应采访者要求,娥姐为化名)

        最近的5年,一年比一年差。或是订单减少,或是利润缩水,或是工人难招。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现在各行业都不好做,如果过完年,工人们继续回来,不亏就继续做。

        ———东莞某塑胶工厂老板娥姐,最顶峰时有100多名工人,现在只剩10多名工人。

        这些主管晚上也不打麻将了,干活比较积极了,因为做得多就赚得多,对他们来说是创业。

        ———莲盈无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辉,把生产线外包给了近10个原来的主管,不但“招工难”问题迎刃而解,行业内公司业绩也是普遍下滑,但他的公司则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