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细节看四川开放新高度——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回眸
4月24日,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落下帷幕。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投促活动,57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加,签约项目407个、总金额逾4500亿元……一组组数字诠释了这一深化开放合作、开展投资促进重要平台的含金量。
作为四川省对外开放的一扇窗,透过它,能折射出什么?带着温度的细节,或许是更好的说明——尽管细微,却可以从中窥见四川省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新进展,感知四川省对外开放发展的新高度。
细节1 “找合作”多过“找订单”
川企与境外企业频繁互动背后,是四川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
活动期间,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员许婷几乎被“问懵了”。
4月17日下午,半小时内就来了十几拨川企代表,问题只有一个——法国凡尔赛中心医院负责人在哪儿?这让许婷纳闷,“怎么都找他们?”成都以色列孵化器董事总经理陈乃达一语道破:想谈一谈跨境医疗培训合作项目。在川企眼中,引进这家具有强大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欧洲知名公立医院,将极大补充省内相关短板。
不仅是医疗合作,向意大利企业请教蔬菜机械化采摘、找法国化妆品企业谈入股或收购……活动组织者发现,今年现场“找合作”的企业比“找订单”的多。
在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眼里,这并不奇怪。四川省产业转型正处于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引进利用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盛毅看到的是“有需求”,鲁荣东看到的则是“有条件”。这位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认为,川企能和省外乃至境外企业频繁互动,说明四川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这固然得益于营商、生态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指标的改善,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基础——四川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
似乎是一种呼应。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区总经理战京涛透露,下月将对外界开放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本土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员,实现四川制造业水平提升和西门子企业发展的双赢。”
细节2 投资者爱上“市州行”
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成都以外的市州,意味着四川区域发展格局正从极核型向均衡协调型方向演进
活动期间,市州很“热闹”。开幕第一天,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把考察第一站放在眉山;逮着空隙,全球光伏产业巨头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就跟乐山政府官员深入洽谈……产业大佬对其他市州的热情,不比对成都的低。
开幕前,省经济合作局负责人会前沟通时就掌握这一情况。“客商提出的考察诉求覆盖了甘孜以外的20个市州,这是过去没有的。”为此,今年四川省打破所有活动在蓉举办的常规,首次举办“千家名企进市(州)”经贸考察活动。
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成都以外的市州,令人欣喜。盛毅表示,这意味着四川区域发展格局开始从极核型向均衡协调型方向演进。
向深处看,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注意到成都和其他市州已非“此消彼长”, 更多是“相辅相成”:知名企业跨区域布局产业链成常态,形成研发机构在成都、生产在市州的分工新模式;市州独特优势日趋凸显,差异化产业布局逐渐形成。
这正深刻改变着四川乃至全国产业版图。此次,乐山一口气签下逾150亿元的光伏产业项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标志着多晶硅产业重心西迁,“清洁且便宜的能源,加上新技术运用,将使乐山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多晶硅产地。”
细节3
从“蜀道难”到“借道四川”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相关红利释放才刚刚开始
来川前,日本三菱日联银行高级经理藤原孝之对四川的印象,除了三国就是“蜀道难”。这就不难解释他得知中欧班列(成都)后的惊讶,“青白江铁路港我要去看,火车从成都直达欧洲,太棒了!”
像藤原孝之一样,不少首次来川的企业家,都把这个内陆省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视作此行最深刻的记忆。“公路里程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四,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开发中都是重要的物流和交通枢纽。”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如此总结他的四川印象。省经济合作局工作人员回忆,就在几年前,如何突破内陆局限还是嘉宾们讨论的热点。
更多企业家进一步看到背后的新商机。战京涛表示,将把成都作为西门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点;飞利浦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朱海鸾则提到,成都和飞利浦的总部荷兰都处于“一带一路”沿线,“我们有信心在川建立物流中心。”
在骆玲看来,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要求,四川正迎来空前利好,“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相关红利释放才刚刚开始。”
这也是槙田邦彦的想法。“只有9家日本企业参会,太少了!太少了!太少了!”这位日本前驻华公使连声表达遗憾。临别前他说,返日后将把一路见闻“广而告之”,呼吁更多企业来川发展。(记者 熊筱伟 唐泽文)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