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暴雨将至?

02.04.2014  15:59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赚钱能力下降,中国金融体系承受的压力将与日俱增。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赚钱能力下降,中国金融体系承受的压力将与日俱增。
 
  五大行去年日赚23.6亿 净利润增速下滑
  去年工行不良贷款上升,核销和拨备计提力度将加大   受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2013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都出现明显放缓。   随着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陆续披露,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年报已全部发布。整体来看,银行赚钱能力依然强悍,五大行201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日赚23.6亿元。   根据银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年,银行业实现了净利润1.38万亿元,由此计算,五大行净利润占整个银行业的62.5%,仍然具有绝对优势。   年报显示,中行增速从12.06%略涨至12.36%,是五大行中唯一出现净利润增速加快的银行,其余四家银行均出现明显下滑。   银行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一旦遭遇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银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   目前,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下滑至2013年的7.7%,今年这一数据目标再度降至7.5%,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正在逐步放缓,实体经济经历的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阵痛,也影响着银行信贷规模增长,多家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经济增速放缓 银行业不良债务减记规模飙升     在经济放缓的时代,银行的头号敌人是不良贷款。2013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额均出现上升,不良率则表现为“一平一降三上升”。   不良贷款规模方面,五大行在2013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额达到468.31亿元。而2012年新增不良贷款仅为109.52亿元。不少投资者认为,由于国企管理的不透明,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或许要比官方数据高出许多。   2013年财报显示,五大行贷款规模占全国贷款比率超50%,去年五大行债务减记规模高达590亿元无法追回的贷款,较比2012年增长120%,创下过去十年以来最高水平。这是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新表现。   中国银行业目前为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在贷款到期时对贷款进行展期或修改。但这种“拖延和伪装”的办法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很难奏效。因为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但是目前楼市降价潮频频来袭,不少城市卖地困难,以时间换抵押物升值的想法破灭,贷款展期的结果反而会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   为了将坏账水平维持在低位,中行甚至选择向自身的投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资产,以降低不良率。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表示,中行在今年要打一场资产质量保卫战。他说,中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业面临不良贷款威胁     货币与经济脱节对应通胀和房价泡沫,未来如果房价下跌,金融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蕴含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   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掀起了一波信贷潮,近年来银行的贷款规模快速扩大。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没有信贷就没有稳增长。但由于债务规模急剧膨胀,经济结构日趋僵化,通过信贷投放推动经济短期增长也变得困难。   当前债务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企。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会经历上升和下行,今年的信贷违约风险骤然升高,中国债市3月份迎来历史上首例违约,银行贷款的坏账率升高风险越来越大。   目前,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产能过剩的贷款风险是银行未来关注的三大风险点。   过去30年,虽然有一些波折,但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将近10%的高增长速度,旧的不良贷款会被新的资产泡沫消化掉,这也使得国企和银行可以通过高负债运行模式疯狂扩张成功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机会。   但是在中国经济放缓和信贷偏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债务违约事件正在增加。未来中国经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长时间维持超过8%的年均GDP增速,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过去靠举债扩张就能坐等升值的粗放模式已难以奏效,高负债企业日子将会非常难过,这也将造成银行不良债务的快速上升,两者不断地恶性循环。   
  中国四大行陷入“风暴眼”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赚钱能力下降,中国金融体系承受的压力将与日俱增。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称,盈利增速大幅放缓也恰好说明中国国有银行正面临诸多因素冲击,二十年没有的风暴即将袭来。   第一,过去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通过扩张信贷刺激投资增长,但如今已放缓力度;银行间利率也告上升。国有银行是央行扩张信贷的主要机制,因此直接受到央行政策回撤影响。2013年贷款增幅下滑到14%,创2005年以来最低。   第二,当局放宽曾为银行带来可观利润的存款利率上限。利率松绑和信贷收缩令过去十年推动国有银行利润上涨的主要因素彻底改变。   第三,影子银行继续扩张,它们能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令存款竞争更为激烈。过去一年,国有银行在中国居民储蓄市场的份额从55%下降到50%。   第四,随着廉价贷款不再,不良贷款比率开始上升,单一项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势头尤其明显。   第五,新型竞争涌现。中国银监会最近发出5张民营银行牌照。   第六,当局决定离弃“不惜一切求增长”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会导致银行业务和贷款增长放缓。   第七,互联网巨头涉足网络银行业,前景如何难以预料。在中国,这些互联网巨头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格局,2013年突然推出网络理财产品,震惊四座,且得到中国消费者热烈追捧,令国有银行步步倒退。互联网公司成了银行业难以预料的变数,2014年应当还有意外之举。   但这是否预示着灾难呢?不,中国银行业存款总额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不存在资金压力。全行业年盈利仍超过千亿美元,总体状况良好,且远远超过全球四大银行总盈利800亿美元的水平。但毫无疑问,中国国有银行正面临一场值得关注的大风暴。
中国会发生“雷曼式”危机吗?   目前,中国投资者担心前不久的影子银行违约事件可能会在金融市场上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影子银行产品大规模平仓,进而引发类似美国2008年时的金融体系崩溃。   换言之,市场担心中国可能很快将面临一场“雷曼式”金融危机。   瑞银证券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刊文称,未来一年,中国信托和理财产品将集中到期、经济增长应有所放缓,因此兑付危机或违约事件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然而,我们认为中国发生“雷曼式”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仍然较低。   今年GDP增速目标维持在7.5%、M2增速目标维持在13%,在这种背景下,决策层不太可能大幅放缓信贷增速,因此我们预计全年总体信贷将增长16%左右。不过,由于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影子信贷违约事件增加,且决策层试图放慢杠杆增加的步伐,流动性和信贷的波动可能会较高,这仍将是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但即便一系列的违约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信心、导致这些市场上流动性紧缩(虽然这并非我们的基准预测),我们认为也不会出现类似美国2008年时发生的金融体系崩溃,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非银行信贷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系统相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规模要小得多。我们估算2013年年末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占GDP的50%-70%,而在2012年年末全球平均值为117%、美国为170%。   后两组数来自于金融稳定委员会,其测算中国的占比仅为25%,远低于美国和全球的水平、但该口径比我们的测算窄。从影子银行信贷占信贷总额的比例来看,金融稳定委员会估算中国的比重尚不到1/4,而全球平均值和美国水平分别为34%和65%。即便在我们较宽的口径下,中国的比重仅为1/4─1/3。   当然,虽然中国影子银行市场规模的起点较低,但如果增速持续超出预期,低起点的优势便不复存在。2008年以来,中国的总体信贷增幅占GDP的比重达70%,而其中将近一半是影子银行信贷。中国影子银行扩张速度冠居全球,不过目前总体规模仍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杠杆和证券化水平较低,同时没有引入盯市制度(mark-to-market)。中国的信托公司、企业债承销机构及其他影子银行参与者的杠杆水平通常不高、且几乎没有证券化,因此会限制违约事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另外,这些产品的基础资产大多其实是贷款。   如果违约事件引发影子银行信贷大幅收缩,中资银行可能会被迫将资产移回表内,但这些资产将主要是贷款,其结构远比美国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需要处理的MBS/ABS/CDO等资产简单,因此更容易修复金融中介功能。   虽然银行届时可能仍会遭受很大损失,但它们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将这些资产逐步记为不良贷款、而非一次性记为高额损失。另外,由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品不面临盯市的压力,其违约事件的影响应该不会在金融系统内蔓延、放大。   第三个因素是国内流动性。推动中国国内信贷扩张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内、而非国外。目前中国与雷曼危机时美国银行系统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国的信贷增长并不依赖资金批发市场上的融资。   中国银行系统的贷存比平均为70%左右(大型银行更低),即便将表外存贷款计算在内也仍低于100%。中国储蓄率较高,但金融市场尚在发展中,且资本账户仍受管制,这意味着多数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仍存放在银行存款中──一旦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失去信心,资金将回流为银行存款。   过去一两年,我们注意到小型银行开始依赖银行间市场上的批发融资即同业拆借(某些上市中小银行甚至高达25-30%的资金都来源于同业拆借)。不过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系统性重要”的银行没有过度依赖银行间市场融资更为关键。   最后,中国银行的国有成分依然较高,必要时政府可以动用财政资金救助银行。这同时意味着大多数违约更可能通过长期谈判和缓慢重组来化解,而不会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迅速波及经济体系其它部门。   与许多新兴经济体相反,中国有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且资本账户基本封闭──在这种背景下,违约事件给中国金融系统和汇率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比较有限。   简而言之,中国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一系类违约事件确实引发了信贷紧缩,决策层也应有足够能力确保事态不会升级成系统性危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财政实力雄厚、国内资金充裕以及银行的国有背景,还因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信用违约事件与美国银行体系在几年前的情况存在本质差别。   因此,哪怕中国发生信贷紧缩(虽然这并非我们的基准预测),也应不会严重到雷曼危机那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