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开设“中国课”火爆 当代美国社会运用中国思想

02.12.2013  15:02

包弼德(图左) 柯伟林(图右)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姜有国 记者 平悦 发自波士顿、北京

一张长桌案,两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教授相对而坐,讲授的却是中国的悠久历史。

当一门名为“China”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平台上发布之后,尤其两位一身儒雅的授课教授一板一眼地唱起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中国朝代歌”,更是萌翻众多网友。一时间,哈佛大学的“中国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观摩,甚至不少中国人也好奇课程到底会讲些什么而加入了这门“中国课”。日前,本报专访了开设“中国课”的两位教授。

两只老虎》版中国朝代歌的来历

这门课程是由哈佛知名的东亚语言和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Bol)和哈佛大学历史系及商学院讲座教授柯伟林(William C?Kirby)主讲,10月31日开课,整个课程共分九部分,共53个课时,整个课程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截至11月13日,注册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包弼德与柯伟林教授从时间(比如,朝代的更替)、空间(比如,地域、自然人文地理、气候)以及身份(比如,民族、书写语言)等不同角度对中国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除了上述的基本内容之外,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还专门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

如通过古代的手工制品和文字记载的古代文化英雄,接下来的一些课程会专注于商朝和周朝,关注中华文明如何把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身份合理化。

视频中,在介绍朝代更替时,两位教授一起唱起了这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

包弼德说,他经常教学生唱一首歌,用以帮助他们记住主要的朝代。“这些朝代名我们并未确定到底意味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们有着某些含义,被用来指代某种特性。”针对外界评论有关“中国朝代歌”略为简单的事情,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也认为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方式,未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开设“中国课”已成哈佛传统

说起哈佛大学“中国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哈佛大学与当时的北京燕京大学的良好关系和合作交流,于是开始在哈佛成立燕京学社,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研究。这是当时哈佛大学第一门包含中国全部历史的课程。起初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但是随着和中国社会和教育的交流不断增加,这门课程最后以中国历史和哲学思念等为主轴。

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教授“中国课”的包弼德教授指出,他们多年前就将这门课的视频录制下来,除了作为教学资料库存之外,同时也为方便缺席的学生学习。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包弼德教授和他的同事都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课,他们于是通过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这门课作为网络课程来教授。

开展这门课的初衷是让美国社会和世界了解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明与文化。2009年,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中国课的讲课视频免费在网络上公开,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共有6万多人观看了讲课的部分或者全部视频(其中中国观众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平台(MOOCS)的发展,包弼德和柯伟林及其同事们意识到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于是将这门“中国课”作为MOOCS的一部分向全球各地的学生免费开放。

在当代美国社会运用中国思想

而“中国课”的火爆还让人们想起了哈佛大学另一门广受欢迎并且与中国相关的哲学课――由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迈克?普特(Michael Puett)开设的“古典中国道德与政治理论课”。

这门课是继桑德尔教授的“正义课”以及哈佛本科学院的“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之后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2007年,普特教授第二次开设此课时,上课教室由于太过爆满以至于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

为何一门深奥的中国哲学课竟能够让如此众多的哈佛大学的精英们趋之若鹜?答案之一是,普特教授大胆的承诺――“本课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在课程中普特教授要求他的学生仔细阅读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的译本,然后积极将所学运用于日常实践中,让正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运用中国思想置身于当代美国社会,明白如何做人、如何拥有灿烂的人生。

目前已经成为一名专栏作家的哈佛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的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至今仍对普特教授的课程记忆犹新。她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专栏中曾介绍,普特教授敦促他的学生要加强自我意识,留意日常小事――如帮后面的人拉住门、对杂货店雇员微笑――并记录下来,每个行为、姿势、字眼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如何改变我们的感受,从而最终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用普特教授的话说,“我们介绍的中国哲人们认为,想真正作出改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须从小事做起”。

虽然迈克?普特教授的这门有关中国古典理论的课程尚未成为哈佛大型开放在线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个主要因素在于在全球化的脉络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伦理思想以及政治理论不仅仅是帮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与创新仍然有许多的启迪作用。

正如普特教授指出的,“在现代美国生活的语境下,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可以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一个小小的举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

事实上,与中国相关的课程在哈佛并非是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正如柯伟林教授谈到,从历史发展来看,哈佛过去三百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欧洲、美国东海岸以及大西洋沿岸为中心,而缺乏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特别关注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柯伟林和包弼德两位教授都一致认为美国社会和人民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远远不够,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平台让美国和世界认识一个多元发展的中国社会。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界以及其它社会各界希望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发掘出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为美国和世界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由于目前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美洲和欧洲的资源,按照包弼德教授的话来说,“他们希望给中国一个机会,并告诉人们中华文明是一个无比有趣的领域,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柯伟林教授指出,在15年前,没有人把中国看作是超级大国,而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国家,但是今天很多人会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变化。一个崛起的中国将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加多元的文化和文明特色,而“中国课”在大型公开在线课程上出现的火爆现状正是说明了这一现状。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哈佛大学也意识到在世界文明体系的发展中,中国思想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贡献不容忽视,是的,哈佛开设“中国课”的现象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评估,正如包弼德教授指出,教育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去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一直经久不衰,包弼德教授也特别引用明清时代来华的利玛窦的一句话,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哈佛大学之外,海外很多大学近年来也对中国课这个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从基本的中文语言知识到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学习与研究。这些趋势一方面显示出海外大学希望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更多的认识。

包弼德教授说,在中国课的后期发展中,他们二人将会采访哈佛所有研究与中国相关的教授,并将采访放在每周的课程里面。邀请众多学者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课”的主旨不只是如何教中国人中国历史,而是同时提供一个机会让中国观众看到美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历史,以及美国学术界所做的研究,尽管有些观点和角度不同,但是可以帮助观众从中了解他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如何求同存异,并找到对话和交流的契机。(作者姜有国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网友热评“中国课

@“周半九十”:两位洋教授‘你唱吧’这句中文说得真好,歌曲萌翻啦!

@“簪花吹雨听风观月”:神曲啊!百搭啊!从欧洲儿歌变成北伐军歌,变成两只老虎,又变成中国朝代歌,今后还要变成什么?

@玉挽:还是习惯小时候学的朝代历史顺序歌,虽然没有旋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汉声:好萌啊~~谢老外~!外国人学汉语的同时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化。@一切如常可好:真有心。这才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