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化贫困挑战为发展动力

24.10.2014  14:19

  近期,媒体上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闻不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数据称,中国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成为世界第一;瑞士信贷银行报告称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超过3亿,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一则“坏消息”却更值得国人关注: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消息称,按中国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00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两亿多。

  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中国经济取得好成绩的消息,即便一时遇到世界经济危机,发展速度减慢的中国经济依然稳稳地处在“坐二望一”的位置。岂料此时中国仍有数量近亿的贫困人口,这显得与前面光鲜靓丽的“成绩单”格格不入。毕竟,按照邓小平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三步走”战略,解决温饱应该是“第一步”,而在人们印象中,中国的现代化早就在考虑实现“第二步”、迈向“第三步”的问题了。

  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无疑表明,中国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却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看到中国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就动摇对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是不可取的;正视问题,努力把问题转化为发展动力,才是饱含正能量的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理论界还是国际组织都将扶贫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国扶贫办的介绍,中国的贫困人口多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显然,对这些地区进行扶贫能够带动中国灾害预防和基础建设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无限。按照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摆脱贫困的想法和需求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逻辑”。

  除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贫困问题的存在还为解决发展中遭遇的挑战提供了契机。目前,随着经济进入转型期,增速放缓,同时人工成本提高,中国正日益接近“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关口。而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为发达地区某些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空间,而且全国多层次的需求类型也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提供了缓冲,不致使经济增幅短时间急剧下滑。

  贫困问题的存在也在提醒中国改善发展模式。中国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显示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而环境的恶化也说明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些都是扶贫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扶贫为中国实践多种发展模式、改善不足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扶贫摸索出一条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中国之幸,更是世界之福。

  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无疑是个坏消息,但只要能够引发人们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进而努力将贫困问题带来的挑战化为未来发展的动力,这则“坏消息”就有了积极意义。(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