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虽放缓但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21.07.2014  22:08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斐 王建华)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的态势已基本形成,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口就业的基本面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这被经济分析界认为与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基调相符,且会对其形成助力作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表示,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分析人士认为,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大局的突出位置,是中国经济主动放缓增长速度,着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应有之义,也将对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就业增长与转型升级是一个问题中平行的两个方面,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同步过程。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4%,符合年初7.5%左右的增长目标,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已超过700万人,距离年初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只差300万人。

李克强今年6月在伦敦演讲时指出,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保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

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只要中国经济增速不跌破合理区间下限进而冲击就业,就不必过于看重增速的小幅波动,主要精力应当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10年到2013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速度从10.3%逐步放缓至9.2%、7.8%、7.7%,然而同期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却从1168万人逐年增加至1221万人、1266万人、1310万人,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

由此可见,中国新增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速之间已非正相关。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撰文分析了两点原因,一是中国单位GDP增速吸纳就业人数已出现了明显的抬升,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中长期偏紧。

经过计算,2014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增速吸纳就业人数约为94.6万,而自2010年到2013年,全年单位GDP增速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从113.4万增至132.7万、162.3万、170.1万。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3年末,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上年末减少227万人,继上年首次出现下降以来连续第二年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进入收缩期。

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美元,如果每年增长7.5%左右,再考虑价格因素,增量就达1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如此大的经济总量将带来巨大的劳动力需求,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的事实客观上促成了劳动力就业充分的局面。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造成了经济放缓与就业增加并存的现状,经济与就业增长思路的转换也进一步促进了这种优化升级。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深化调整,产业升级范围与幅度都将加大,客观上提高了单位GDP的含金量,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将增强单位GDP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

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就业弹性或会因服务业发展而趋于提高。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今年上半年该数字为46.6%,同比增长8%,高于第二产业7.4%的增速,继续保持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的上升势头。

除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就业人数增加这一客观原因外,国务院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还指出,政府积极保障民生,守住保障就业这条底线,是中国就业稳步增加的主观方面因素。

中国就业新增人数不断增加是大形势,但对劳动者个体而言,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才能更适合市场需求。”张立群说。

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今年3月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上刊文说,服务拉动的经济增长总是比制造业拉动的经济增长要缓慢。中国即使经济放缓也能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减轻贫困来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中国当前正在推动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建设、配套保障建设、城市生活服务建设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卢锋说,“三个1亿人”目标对就业增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解决好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考验着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然而这么多人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结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特征,分别是“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是有就业保障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

就业的增加既有赖于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对构建消费型社会、扩大内需起到积极作用,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将促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商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中国过去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模式,也由此具备了向内需拉动经济新模式转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