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企稳支撑力逐渐加强
主持人 范思立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仍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宏观经济仍面临着明显的下行压力。前期累积的过剩产能、高杠杆等矛盾仍需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化解,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宏观经济领域的专家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做出具体的预测评估,同时给出政策建议。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视角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需求侧理论分析框架,更重视从制度供给角度给出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研判依据,对读者有所启示。
嘉宾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孙学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宏观调控效果初显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半年报已出炉,能否对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做一总体评价。
孙学工:供给面环比微回暖。一是工业增长环比小幅回升。4—6月工业增速改变前三个月持续下滑势头,环比连续实现小幅回升,6月份当月增速较3月份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开始回补库存。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和企业预期转好影响,自3月份开始,工业企业结束自上年末以来的持续去库存过程,开始主动回补库存,5月份产品库存较2月份增加2180亿元。三是社会货运量增速回升。受工业增长小幅回升的影响,4月份大宗物资运输需求有所回升,社会货运量增速较上月提高5.5个百分点,5月份继续加快2.6个百分点。四是产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持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4—6月,汇丰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均呈平稳回升趋势。
需求面稳中略进。一是政府预算内投资加快。6月份政府预算内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6%,较上月提高8.3个百分点。二是计划新开工项目增加。3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增多。计划总投资额较上年同期持续正增长,二季度连续呈回升趋势。三是实际消费增长回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较5月加快0.5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四是出口降幅收窄。6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5.3个百分点,并实现由负转正,出口形势在好转。上半年一般贸易累计同比增长6.3%,远高于全部出口增速,贸易结构改善。五是部分能源消费增速回升。6月份单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回升步伐得到延续。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也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物价持续下行中出现转好迹象。一是核心CPI连续三个月上升。6月份,核心CPI较3月份上升了0.2个百分点。二是PPI环比呈现转好。6月份PPI环比回落0.4%,较年初收窄了0.66个百分点。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小幅回升。年初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停止下跌,呈现企稳小幅回升。国际原油价格由年初的每桶46美元左右上升到6月份高于60美元/桶。
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一是销售环比上涨。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连续收窄,并于6月份转正,1—6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为3.9%。连续14个月累计负增长的商品房销售额,在1—5月数据中也首次出现了正增长,涨幅3.1%,1—6月更进一步扩大至10.0%。二是销售转好带动价格上涨,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56%,涨幅较上月提升0.11个百分点。三是量价回升利好房地产投资。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0.1%,较1—5月的下降1.6%由负转正,企业自筹与个人按揭资金同比实现正增长。同时,房屋新开工面积降幅继续收窄0.2个百分点。
增速下滑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中国经济上半年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但应该看到经济增速仍在下滑,请着重分析一下导致我国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贾康: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减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是要素边际产出下降的表现。今年3月底,我们适龄劳动人口和2012年年末最高点相比下降了约1300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同比下降602万,导致劳动要素产出贡献有所下滑,预计将影响GDP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受到产能过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基础设施布局失衡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回报率水平近年来也呈持续下滑局面。
其次,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垄断行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和政府权力租金是形成增加值配置失衡的重要原因,这和全面改革的问题导向是密切相关的。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而垄断行业则利用垄断地位可以继续攫取其他产业的增加值空间。在政府权力作用下,在竞争性行业设置不合理的门槛形成行政性垄断,权力租金使产业应有的增加值空间受到抑制和削减。由于产业增加值积累有限和竞争不足,导致产业分工和生产工序外包的不顺畅乃至停滞,使得“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经济新常态进展受限。
再者,强调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进展缓慢是基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通过要素投入增长和新产业的扩张来提升经济运行效果作为主要途径,也就是偏重于粗放外延的增长,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在体制机制内部因为改革不到位形成了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障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过于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还有一些过于固化的风险控制手段,过于僵化的企业调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