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回母校讲学
11月27日,应学校邀请,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高德利教授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做了题为“油气工程科学发展动态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张烈辉主持报告会。
“我是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今天是来向母校汇报。”报告一开始,高德利院士非常谦虚地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为母校师生讲学
高德利1982年1月在中国石油大学本科毕业,1982至1984年在我校读研究生,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矿场机械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博士学位,1992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并晋升清华大学副教授,1993年晋升中国石油大学教授,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井下力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在油气田定向钻井、地层钻井特性评估、井下力学与控制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
报告会上,高院士为师生们阐述了世界和中国的油气形势与发展战略、油气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六个问题,并融入了自己对油气工程学科的新认识和研究心得。报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富有启发性。
在谈到全球能源基本局势时,高德利说,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主要的优质能源,又是保障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未来20到30年里,化石能源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是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油气消费还将持续增长。我国目前还处在煤炭时代,越来越不能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未来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客观需求必将有增无减,需要不断增强供应能力,向油气时代迈进。国家正在实施积极的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提出了重大需求,因此油气工程学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他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现在易开发的常规资源越来越少,但是油气资源的总量仍然很丰富,天然气至少还可以供人类使用250年,随着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这个时间还会更长,石油天然气仍然是极有前途的能源。
高院士继续说道,我国剩余的油气储量大多数为低渗透、非常规及深层、深水等难动用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深水油气是世界和我国的发展重点,我国的战略目标就是稳步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大力发展天然气,关注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等。
报告会情景
他认为,油气工程学科的发展是由以往发展的积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决定的。国家对油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本学科和力学、地学、化学及材料、机械、电子、控制、海洋、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未来的重大突破更需要复合型、学科交叉型人才。由于人类对“健康、安全、环境”更高目标的追求,进入21世纪后,伴随信息、材料、人工智能、机电液一体化等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油气工程学科必然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方向加速发展。油气储运工程不仅是石油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国防建设、百姓生活等息息相关。
高院士介绍了自己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使师生很受鼓舞。他创造了中国之最——最大水平位移钻井和最大钻深钻井,在山区页岩气高效开发新模式中大大减少了井场数量,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高院士总结道,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都是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伟大壮举,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使得入地比上天更困难,石油工程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大家更需努力。
随后,高院士就同学们关心的就业、他本人在母校的经历、对同学们的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回答。他鼓励道,只要同学们足够优秀,就不会愁就业问题;同学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就业的选择可以更广泛。他深情地回忆自己当年在母校一边打点滴一边做论文的经历,并说道,母校带给自己的,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张烈辉对报告做了总结,他说,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从煤炭时代向油气时代转型时期,从事油气工程大有前途,希望同学们把握时机,不断进取,为国加油争气。(石工院李颖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