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潜在市场总额将达900亿元

29.10.2013  16:01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已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

  目前从种植面积来看,国内的种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种业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国外种业巨头也在迅速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公司已有76家,进口种子的数量已经占据高端种子市场份额的50%以上。

  我国种业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种业巨头的挑战,如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种业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大型种业科技企业。近10年来,该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1.7%,这一数字与国际种业十强研发投资比例相当。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裁李绍明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值得的,研发育种能力是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截至今年5月底,总投入额1.6亿多元。在未来5年内,公司将继续保持这样的投入水平。

  金色农华公司代表了我国种业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努力。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国外种业巨头在我国市场快速扩张,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公司已有76家,进口种子的数量已经占据高端种子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竞争压力也是成长动力

  据农业部统计,我国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多达8700多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前10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

  自2000年《种子法》出台,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之路,已经涌现了一批通过上市融资、有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整个行业仍然呈现“多、小、散”的状况。

  一方面是企业多、小、散,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与经营的分离导致企业欠缺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多以产、销为主,只买不研,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多家,近90%的品种靠科研单位研发。即使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约1%到3%。相比之下,国际种业巨头销售收入用作科研经费的平均约为8%到12%。美国95%的品种出自种业公司自身的研发,杜邦集团旗下先锋公司年研发投入达数亿美元。

  面对研发差距,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董事长张琴说,国外种企的进入,无疑对国内种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反过来看,他们的高标准、高质量,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和提升。面对国外种企,我们大可不必惊慌,要在学习中成长,只有练好内功,才会不惧“洋种子”。

  国外种业巨头的进入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市场竞争。我国种企的一批优秀品种已经在此竞争中崭露头角。美国先锋公司的玉米种子“先玉335”被业内认为是玉米育种方面难得的有突破性的好品种,近年在我国吉林省等玉米主产区迅速扩张。就在“先玉335”扩张之时,金色农华公司推出了“农华101”,这是一个在高产性能方面与其相当,而综合抗性如抗大斑病、抗倒伏等指标上优于“先玉335”的品种。该品种经过4年测试达到预期目标,今年第一年正式推广就接近400万亩。

  李绍明说:“拿先锋公司的优势品种‘先玉335’来说,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大斑病抗性差、易根倒等。我们应该做的是研发出与之抗衡的品种。”他表示,通过几年的推广,“农华101”有望能够遏制“先玉335”的扩张,甚至占领其部分市场。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我国种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件,新品种更新了2至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

  抓住机遇才能抢占市场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我国种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临。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已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

  目前从种植面积来看,国内的种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种业企业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7月,中国种子集团在湖北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根据总体规划,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将在武汉、北京及海南分别建设分中心,在国内主要的生态区建立4个大型的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功能试验站和10个育种站、82个农作物新组合测评点,总投资将达50.6亿元。与此同时,中种集团还与一批常规育种领域的科学家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展开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等方面的工作。

  种子企业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迎来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我国种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临。《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为种子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免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子生产经营所得税,在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各地也加大了对种企的扶持力度。江西省种子管理部门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推进种子生产基地健康发展。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占种子市场的份额在逐步增加,已经占到了整个市场份额的近26%。我国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的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的140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

  种企整合升级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通过种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种业市场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若干个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其战略目标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成长为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现代种子企业。

  当前,我国前十家种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13%。作为对比,国际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占到37%。我国种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尚未培育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种业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通过种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种业市场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若干个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其战略目标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成长为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现代种子企业。

  近期,中国种子集团的动作就颇受业界期望。中种集团联合全国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组建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将基础性研究成果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努力提高产业转化能力。目前,中种集团已经在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夯实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合作各方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放眼全国,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模式已经在各地开始形成。辽宁省农科院与东亚种业集团的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合肥丰乐种业合作成立的“国丰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等就采取了此种模式。有关合作方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价格补偿标准和后续收益分配,还探索了企业买断知识产权模式、特别许可使用模式和合作开发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