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高举改革旗,走好奋进路

17.11.2013  14:08

   【核心提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在理论学术界受到高度重视,引发了学习、宣传的热潮。专家学者认为,《公报》是党中央回应人民期待,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政治承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部署,对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夺取国家发展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冬日的北京,清寒中涌动着热烈,期待中勃发着激情。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途程中,总是有一些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影响世界的航程,贯串起历史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无疑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伴随着大会庄严的启幕,改革奋进的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会议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深层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号角。

  《公报》在理论学术界受到高度重视,引发了学习、宣传的热潮。专家学者认为,《公报》是党中央回应人民期待,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政治承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部署,对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夺取国家发展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的历史起点 新的奋进征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5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此次全会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改革之路历练出中国共产党面对发展新挑战的智慧和魄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的总目标反映了党对改革规律、对执政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展现了改革自觉、执政自觉、历史自觉。”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认为,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举措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党推进改革的决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

  对于改革总目标所提出的“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梁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发展的结晶,是国家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具有切合中国国情的优越性、实践的合理性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开放性,已为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所证明。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着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时空战略布局,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背后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对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创新诉求。

   攻坚克难 全面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指导下,《公报》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时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会勾勒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对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更为深刻,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表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真谛,抓住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认为。

  作为总体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政治体制改革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很多重点问题都在《公报》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反腐、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比如突出强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监督有力’这四个字值得思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要规范各方面的权力运作,就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综览《公报》,还有一个特别的亮点是,用“治理”替代了过去经常用的“管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治国理念的新跨越。相对于自上而下、强制生硬的“管理”,“治理”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彰显了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和谐、有序。”许耀桐表示。

  此次《公报》中提出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会不仅重申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还提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指出,这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此次全会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强调了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改革路径选择。“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重大论述,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了执政党的人民本色。

  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士军注意到《公报》所提出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他说,这意味着,国家未来在农村发展战略中将农户作为农村生产和生活决策的主体而非客体看待。丁士军认为,全会提出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则是党和政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三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段永清认为,全会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这一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又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统筹社会各阶层利益,确保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度、人民满意度相适应。

  《公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者们认为,短短五句话,涵盖了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新征程正扬帆起航,驶入新的历史航道。

  理论学术界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攻坚克难,谱写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