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的任务、挑战与出路

30.10.2014  16:47
中国畜牧业的任务、挑战与出路 - 畜牧业协会
来源: www.caaa.cn

 

一  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

一是消费主导生产,  宏观经济形势对畜牧业的影响加深,  近两年尤为明显;  二是畜牧业增产难度加大,  上世纪  80  年代肉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  9%,  90  年代为  7.7%,  本世纪前  10  年只有  2.8%,“十二五”规划目标仅为  1.4%;  三是突发事件多,疫情形势特别复杂,  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信心冲击大,  到目前为止,  仍没有一套有效的应对办法。

二  畜牧业发展定位

1  发展阶段定位

  1. 波折发展的家庭副业时期(1949~1978年)

这一阶段,  畜牧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  家庭是养猪养鸡的最基本经营单位,  兼有部分集体养殖。  畜牧业生产水平低,  主要利用农产品下脚料进行养殖,  专用饲料很少,  生产周期长,  出栏率低。  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  在食品消费中居于补充地位,  与蔬菜等统称为副食品。  畜牧业发展总体较快,  29  年间肉类年均递增  4.8%,  但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出现几次波折。  比如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畜牧业减产严重。  1962  年肉类产量194万吨,  比建国初期的  220万吨还少。

  1. 快速发展的数量扩张时期(1979~1995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  1995  年与  1978  年相比,  肉类产量从856.3万吨增加到5260  万吨,  年均递增6.9%。  人均占有量从不到10  千克增加到43.4  千克,  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  凭票供应的时代结束,  而且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给过剩,  买方市场特征明显,  之后将近10  年,  生猪等主要畜产品一直维持较低价格水平,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生活水平提高,  创造了市场需求拉动效应;  二是畜牧业领域率先放开统派购的市场化改革激发了活力;  三是种植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转型发展的提质提效时期(1996  年至今)这一阶段,  在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之后,  数量扩张已不再是首要任务,  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速放慢。  18  年来,  肉类年均增长  2.7%,  与上一阶段相比明显放缓。  同时,  产量和价格波动加剧,  紧缺和卖难交替出现。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小农户逐步退出养殖业。  养殖业成本上升,  风险加大,  外部因素的影响日益加深(  如三聚氰胺事件  、H7N9、餐饮消费变化等),  投资和技术门槛提高,环保压力增加,  质量安全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2  产业地位定位

  1. 拥有全球最大的畜禽饲养量

我国拥有5000  万养猪场户,  生猪饲养量占全球的一半,  2013  年出栏生猪  7.16  亿头,  人均半头猪。  家禽出栏量占全球的  25%,  常年蛋鸡存栏13~14  亿只,  人均  1  只。  鸭饲养量占全球的  70%以上,  鹅饲养量占世界的近90%。

  1. 肉蛋奶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1980  年全国肉类、  禽蛋、  奶类产量分别为1205.4  万吨、256.6  万吨、136.7  万吨,  2013  年分别为  8536  万吨、2876  万吨、3650  万吨。  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第一,  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饲料产量1.9  亿吨,  已经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1. 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3  年畜牧业产值  2.8  万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29.3%,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约占  1/6。  根据  CPI  测算原则,  猪肉价格的权重大概为  4%左右,  因此有人说CPI  是“China  Pig  Index”。  因为生猪的全国饲养和猪肉的全民消费,  其市场景气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晴雨表。

(4)畜产品由副食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
        1978  年我国人均动物蛋白质摄取量6.48  克,占动植物蛋白质摄取量的  12.4%;  目前动物蛋白摄取量中约  70%~80%来自畜产品,  人均动物蛋白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从1978  年到  2012年,  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从225  千克下降到  117.6千克,  而人均肉类消费量则从  8.86  千克提高到29.1  千克。  2013  年人均肉类占有量  62.7  千克,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禽蛋占有量  21.1  千克,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人均奶类占有量  26.8  千克,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有专家测算,  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40,  鸡蛋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13。  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演变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3  目标任务定位
        (1)畜牧业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每年  700  万新增人口  ,  1  000  万城镇化人口  ,加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这三个因素导致的新增肉类需求80~  100  万吨。  满足城乡居民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消费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动物产品安全是热点,  饲料和初级畜产品安全是源头。

  1. 畜牧业发展三大任务

保供给、保安全和保生态是畜牧业发展的长期任务。

三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  两个“前所未有”

(1)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畜牧业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  成为社会焦点,  舆论热点。  尤其是2009  年以来的“猪流感”、“瘦肉精”、“皮革奶”、“速生鸡”等事件对行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消费者的不信任和猜疑越来越深。

  1. 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2007  年以后,  中央密集出台扶持政策,  2006年中央财政扶持畜牧业资金38  亿元,  2013  年增加到  350  亿元。  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既有其必要性,  也有其可能性。  必要性表现在:  一是满足城乡居民肉蛋奶消费需求,  仍然要发展生产,立足国内保供给;  二是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支持稳定畜产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事关稳定消费物价水平。  可能性是财政增收导致财政宽裕和“两个趋向”论断的提出。

2  面临的机遇

肉蛋奶需求仍将刚性增长

据测算,  近年来每年新增肉类消费需求超过80  万吨,  占肉类总产量的  1%左右,  虽然需求增速在减缓,  但至少到  2030  年需求增长的格局不会变。  禽蛋消费目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未来增长空间不大,  但农村居民消费每年仍要增长3%以上。  奶类消费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大,  预计未来几年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奶类消费增速分别为3%和5%。

畜牧业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1985  年《草原法》开始实行;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施行,  2007  年重新修订;1999  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发布实施,2012  年重新修订;  2006  年《畜牧法》颁布施行;2008  年《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实施;2013  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发布,  于2014  年  1  月  1  日实施。  至此,  农业部陆续制定了18  个配套规章。

畜牧业扶持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  从  2007  年开始,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资金主要用于粪污处理、畜禽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  扶持资金逐年增加。 

二是畜禽良种工程和良种补贴,1998  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  目前每年约  2  亿元。  2005  年启动良种补贴项目,  2013  年约  12  亿元。

畜牧业转型升级有了初步基础
        首先,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  全国有种畜禽场  1.5  万多个,  初步建成了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  扩繁场和改良站为主体,  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其次,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  2013  年,  全国年出栏  500  头以上生猪、存栏  10000  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  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0.8%、34.7%和  41.1%。  最后,  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  目前生猪、肉羊、奶牛优势区域省份出栏量(  产量)  分别占全国的  92.1%  、  92.6%  和87.4%。

3  面对的挑战

资源压力增大
        蛋白饲料短缺问题突出:  豆粕进口依存度达80%以上,  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  70%以上。  畜禽养殖用地难、贷款难、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畜牧业增产难度加大。

(2)环境约束趋紧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  2014  年  1月  1  日起施行。  规模养殖的粪污处理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纷纷出台禁养和限养政策,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环保部门乱收费、地方政府强拆等不正常现象。

(3)养殖风险突出
        一是动物疫病风险。  疫情决定行情。  疫病造成的产业损害不仅仅是死亡损失,  更重要的是心理恐慌。  如  H7N9,  2013  年  3  月  31  日病例公布后,  消费者谈禽色变,  至  5  月  1  日白条鸡价格下降19.4%,  ****鸡苗价格下降  48.9%,  一些主产区产品销量减少了一半,  企业库存大量积压。  二是质量安全风险。  质量安全事件的爆发有三大危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冲击和影响行业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的畜产品安全事件证明:  每一次事件都造成消费信心下降,  继而寻找更昂贵的替代消费品,  影响生活质量;  同时,  因产品卖不出去,  影响生产者积极性,  进而影响畜产品供给大局。

(4)不实信息危害大,  舆论炒作危害更大
        H7N9  疫情发生以来,  经过媒体的渲染,  人们谈禽色变,  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黄羽肉鸡受影响最大,  其次是白羽肉鸡,  再次是蛋鸡。最艰难的时期是今年1~2  月份,  300个监测村肉鸡存栏从  2013  年  3  月份的  2  349.9  万只下降至  1672.4  万只,  下降了  28.8%,  为有监测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当月出栏  1  只肉鸡亏损  0.85  元,  养鸡场户亏损面达到47%,  还能盈利的主要是合同户,  龙头企业承担了损失。

四  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1  调结构

  1. 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

为适应口粮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的转变,  农业结构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  长远来看还是要走“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的路子,  减轻耕地和水资源压力。

  1. 调整畜牧业产业链结构
            产业链各环节脱节带来生产波动、质量安全监管难、利益纠纷多等诸多问题。  产业化是大方向,  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的结合。  调整产业链结构需要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2  控风险

一是控制疫病风险,  不但要关注动物重大疫病,  也要关注常规疫病,  同时应提高传染性疫病的动物扑杀补助标准,  健全政策体系。  二是控制市场风险,  应建立健全生产预测预警体系,  探索更符合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调控方式,  同时重视媒介事件的应对,  从应对体系、应对预案等方面逐步加强。

3  提效率

要不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有效应对比较效益下降,  最终还是要提升规模化水平。  解决好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高母畜禽生产效率十分关键,  是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4  保质量

安全的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  抓生产和抓监管要“两手硬”。  质量安全分段监管弊端多,  应推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

5  促环保

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经营方式,  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

(本文根据大会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