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人民满意的四川现代教育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
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方向性。深刻认识党的教育发展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基础,科学谋划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教育天职。
一、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
我国教育方针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基本途径。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又分别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
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改的教育法,将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在教育的性质中增加了“为人民服务”,在教育基本途径中增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育的目标上增加了美育方面的要求。这一规定,把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法律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核心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三个最具有战略决定性意义的问题。
(一)关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为谁培养人”或者说“为谁服务”,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四个服务”重要论断,强调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其实践要求就是做到“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教育的民本取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当家作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体现教育的政党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教育理应为执政党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体现教育的制度取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教育必须为其扎根的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教育的实践取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这是教育工作的职责所系。教育系统应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就必然要求我们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组织领导教育发展改革实践中,在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定力,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贯彻“四个服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有半点偏离和走样。
(二)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是一定时期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德智体美”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其中德育是灵魂、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升华,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又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某几个科目的加强。“全面发展”是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不是人人争取“门门优秀”“样样出色”的机械式平衡发展,不是忽视个性的“一刀切”“齐步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培养性质和质量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不少的使命和功能,但学校根本是培养人才,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新的教育法增加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增强受教育者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才能通过教育为他们打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实基础。
(三)关于“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怎么培养人,解决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针对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方针强调,一是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理解的拓展,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社会实践在人类发现真理、运用真理、验证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实践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对思想意识和知识的检验、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才能有机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二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才能让青少年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条件。
二、准确把握四川贯彻教育方针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教育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力推进教育强省战略,努力办中国特色、人民满意的四川现代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支撑体系、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为目标的保障体系、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的改革推进机制。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 .4万余所,在学人数1840万人,教职工104 .3万人,教育规模位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一。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入学园)率分别达79 .61%、99 .78%、99 .45%、90 .91%、36 .89%,这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外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四川教育与四川基本省情一样,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和重叠状况明显,既有可与东部地区比肩的成都平原地区教育,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盆周贫困山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单纯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来看,也还存在一定的区域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的功利化色彩较为严重。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绩观不正确,忽视了教育是培育人的慢工程、是一项细活路,需要精雕细琢、慢慢伴随成长。有的地方热衷于集中资源打造名校,堆盆景、搞花样,造成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热、学区房愈演愈热。有的城市出现门庭若市的“培优班”、疯狂逐利的补习机构,造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心态浮躁,追逐名校,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有的学校炒作“状元”、抬高学校名声、以在生源抢夺战中占领先机。凡此种种,实际上都是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在作怪。
(二)教育的产业化思想仍然盛行。 教育是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不能像搞经济那样搞教育,更不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搞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搞教育的人,一定要有规律意识,要认识规律、敬畏规律、遵循规律,按照教育规律来办教育。而一些地方,包括一些政府领导和教育同行,为追求经济效益和显性政绩,大办“教育工厂”,大搞“名校模式”,把学校变成工厂流水线,把教师变成数据统计师,把学生变成智能机器人,一所中学动辄规模上万人,一到中考季节,全市交通堵塞、宾馆爆满,还美其名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十分突出。 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中考、高考升学率,每到中考、高考成绩发榜时,“上线率”“重本率”成为学校炫耀的资本、家长择校的依据、教师身价的筹码,造成学校、教师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锻炼不重视,近视眼、小胖子越来越多,学生身体素质不强,人格素养缺陷明显。音乐、美术、安全、法治等课程开设不全,还经常被语文、数学学科挤占。学生兴趣特长、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不受重视又出现偏差,使整个教育围绕升学率转,学生的课业负担超重,奥数班、强化班、兴趣班赚得盆满钵满,学生压力山大、学习兴趣全无,人生失去方向,有的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几年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
(四)教育的媚洋化现象大有市场。 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中国教育一知半解,将“舶来”的西方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奉为圭臬、盲目仿效,在思想领域论必言自由民主,在教育标准上谈必称欧美,往往把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进行简单比较,贬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教育传统和思想,总是宣扬欧美教育思想,没有植根中国大地、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来继承发扬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述这些问题,有的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已经造成现实危害,无论轻重,皆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目标、与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背道而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增添措施,增添猛药去疴、刮骨疗伤的决心,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三、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四川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切实解决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必须更加科学、全面、准确地贯彻教育方针。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而言,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四川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为切入点和现实抓手,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党政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切、教育急需的,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一)增强教育自信,把好教育方向。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四川教育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思想,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办出体现中国特色、四川特点、区域实际的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教育越办越好的重要要求,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打基础的文章。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核心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具有特殊规律的事业;教育更是“连续剧”,是具有周期性的“慢变量”,是最需要定力的事业。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育人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功利化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四川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为外国使领馆和机构最多的地区之一。教育系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必须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初心,将教与育有机结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更加注重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身心塑造“四位一体”育人方式,办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情怀的教师。四川教师队伍年轻教师比例过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逐年增加,要引导和激励他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等关键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主题。要深刻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定位,厘清各阶段育人目标,合理确定教学难度,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特别要注重引导家庭和社会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成才观,推动教育回归到适合于、助力于每个人的成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是对各级政府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受教育权利、确保教育公平的要求。但社会上对此片面化、孤立化理解,不顾每个孩子因家庭、生长生活环境等因素天然不同而具有的个性与差异,一味加重孩子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其学习幸福感减弱、创造性泯灭、严重厌学的不良后果。要切实厘清学校责权利边界,推动家庭和社会更加积极、更加科学地履行育人职责,减轻教育承受不了、也承受不起的重负。
(三)深化教育改革,释放教育活力。 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以改革提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抓好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和改革路径。改革育人方式,建立新型教与学关系,转变教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学的方式,推广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转变教学形式,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使各具特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理念,加快研究探索覆盖全学段、能够反映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明确学生在各阶段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等基本要求。改革评价方式,突出能力和素质导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多元综合评价。严禁层层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将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的主要指标。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方式,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要以改革促公平。教育公平不是绝对公平,而是要通过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秩序公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大,对教育公平呼声也越来越高。要推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藏区彝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川中丘陵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抬高底部、补齐短板、完善规则,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老百姓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从理念变成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
(四)推进依法治理,规范办学行为。 教育的法治化决定着教育的现代化。四川教育已有相当规模和体量,但也要意识到,大而不强就是负担、大而不治就会出乱象。这些年教育系统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有的地方和学校法治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有关。强化依法治理的意识。牢固树立教育法治观念,注重提升教育部门、学校干部教师依法治教的意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教育难点问题,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防范办学风险,大力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机制。推动基础教育学校按照国家规范和学校章程办学,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行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大学章程与大学精神、发展理念、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建立社会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提高教育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水平。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创新督学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参与教育评价与监管的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办学,探索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教师创造发挥,积极推动基础教育的社区化治理。不折不扣落实“十严十不准”。四川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是依据教育方针,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硬性规定,体现了遵循规律和依法治理的双重要求。从政策出台以来的反响看,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是认同和欢迎的,媒体也给予好评和点赞,但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避免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能不能避免出现执行不力甚至违规乱象反弹回潮,这是对我们党性和执行力的考验,更会影响教育系统公信力。我们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讲纪律的高度,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来统一思想认识,将贯彻“十严十不准”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层层建立调查处置问责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通报一起,形成处理问责一次、警示教育一片的强大威慑,为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而不懈努力!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