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头条文章:追求卓越的甲子岁月

27.09.2016  03:05

追求卓越的甲子岁月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校60周年巡礼

本报记者 李忠粮


在中国民航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战略地位突出。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指出:“中飞院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实力雄厚、专业特色突出,同时有着先进办学理念的大学。中飞院在国家民航事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肩负着为中国民航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是民航事业的希望所在、根基所在。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举,到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飞院秉持执著,按高等教育规律坚定笃行,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如今,中飞院拥有5座机场和236架初、中、高级教练机,教育教学已覆盖民航所有领域,年飞行训练总时间达33万小时,是全球飞行训练量最大、能力最强的综合型飞行大学。


成长篇:艰苦创业 使命在肩

师生自己动手修缮宿舍、教室,制作教学设备,办农场;在露天上大课,用木板、木凳做成飞行模拟练习器,在机场模拟各种飞行姿态……”中飞院第一代创业者、原民航华北局政治部主任董汉文的回忆,把记者带到了热火朝天的上世纪50年代。

1956年5月26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建校筹建工作正式启动。9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张毅为校长、江唯为政委。22日,经彭德怀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全校师生劳动建校的热情高涨,到处是你追我赶的竞赛场面,很有朝气。”董汉文说,“经全校师生不懈努力,1957年1月26日,学校在四川新津正式开学。

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代中飞院人在更艰苦的条件下一边开展大生产运动,一边坚持教学训练。这期间,为多、快、好、省地培养民航人才,学校实施了变两机制为“直上安二”的单机制飞行训练改革,并获成功。

经过“文革”后的调整,从1986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中飞院相继从美国、法国引进了包括贝尔、TB和夏延飞机在内的一大批先进教练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队建设,既提高了中飞院的飞行训练能力,也推动了中国民航飞行员培训与国际接轨。

中飞院十一大队大队长易小军说,现代化的机队建设,不仅让学校实现了训练设备的飞跃,而且使学校延续了40年的前苏联训练模式,开始转向适应中国民航发展需要的欧美训练模式,并带来了安全管理和飞机维护理念的飞跃。

随即,中飞院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抉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保障,并构建起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迎接本科办学评估,开办硕士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推进CCR-141部建设,加快飞行员培养的法制化、标准化进程;深化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初步建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安全绩效为标准的安全监管平台。


求实篇:精准谋划 深化改革

面向“十三五”,助推“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全面实施,民航局提出了“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打造三张网络、补齐四个短板”的“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对此,中飞院积极响应,认真贯彻。

中飞院认为,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以工学为主,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民航工程技术大学。同时,学校又是集教学、科研、航班运行、机场管理和飞行训练于一体的民航教育集团,所掌握的前沿航空科学技术和强大的飞行、机务、空管保障体系,既是保证飞行训练安全的基础,又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或缺的资源。

为了把科技、师资等优质资源转化成办学优势,使毕业生能够成为推动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落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中飞院结合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提出了“有特色、入主流,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方针。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立足民航运输和通航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高层次民航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中飞院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主动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大型国有航空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使飞行理论、驾驶舱资源管理与飞机设计、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中飞院努力淡化书本中心、课堂中心,通过向学生授予创新学分、奖励学分等办法,吸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同时,中飞院党委班子认为,要落实好“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就必须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三个底线。为此,学校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三全育人”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学校以深化飞行训练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安全绩效的监管模式。他们坚持每月一次的飞行训练安全形势分析会制度,排查、清除不同阶段的安全隐患。此外,中飞院还通过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起安全信息和诚信考试等信用惩戒机制。


展望篇:面向未来 绘就宏图

9月9日,记者在中飞院广汉分院见到年轻的飞行教员黄圣时,他正在给自己带飞的9名初教机学生、3名中教机学生作当日的训练讲评。

黄圣2009年考入中飞院,201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见证了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作为新一代中飞院人,黄圣肩上的责任都没有变。黄圣说,“与大飞机相比,尽管我们要面对更差的工作环境,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也要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把学到的飞行技能、作风和安全意识传下去。”他的话,让记者更深切地体会到薪火相传和团结奉献的真正意义。

60年风雨兼程,60年硕果累累。面向“十三五”,建设民航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中飞院将再次担起历史的重任。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民航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教支撑。这就要求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与民航局的发展布局相结合,相统一。”对此,中飞院一班人充满信心。在他们看来,中飞院要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征途上有所作为,就要与中国民航的各项事业深度融合,与国家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应,形成开放办学的格局。

循着这一思路,中飞院以更新的境界行进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壮丽征途上:为服务国家需求,学校将民航运输、通航产业、大飞机项目和自身发展进行一体化考虑,并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了大飞机自动化、航电集成、驾驶舱资源管理等研究取得突破;针对空域资源短缺这一制约民航发展的主要瓶颈,中飞院深入研究、开发“RNP”、“PBN”和“ADS-B”等新导航、新监视技术,为优化空域资源,扩大空域容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60年来,一大批耕耘蓝天、扎根教育的飞行专家、学者们,以渊博的知识,坚忍不拔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与中飞院的兴盛相伴,支撑起祖国的蓝天。未来,中飞院人将继续以“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引领莘莘学子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征途上“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

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