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建中国武侠文化城 成都如何打造江湖景观

24.12.2014  13:35

 12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华武侠文化节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4家民间机构和企业签下一纸合同——成都中国武侠文化产业城项目。根据协议,到2020年,一座总投资150亿,集武侠旅游、武侠体验、武侠影视、武侠创作培训、武医养生为一体的中国武侠文化城将在成都建成开放。这也意味着,成都又将增添一张武侠文化名片。
  如何在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成都该如何打好这张“武侠牌”,使其不沦为重复庸俗的商业开发,同时又成为人人乐而往之的“江湖景观”?两岸专家学者以及各派掌门齐聚成都“论剑”中国武侠文化未来。
  打造体验式武侠文化旅游景区
  根据当天签订的成都中国武侠文化城合作投资开发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80亿元,三年内初步建成主体项目并开城。
  2015年1月30日,惠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将注资1.5亿元人民币,与四川省武侠文学学会、四川东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泽源汇鑫投资有限公司一起组建成都中华武侠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的开发运营。届时,全国少林、青城、峨眉等10大门派将全部入驻,建立自己的武术会馆,用于体验式传播武术文化和进行国民武术训练。“以前大家各自为政,现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能有利于促进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青城功夫研究会会长、青城道君精武馆掌门何道君认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则一语点睛:从游侠到占山为王,到现在即将拥有统一的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平台,这是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飞跃。
  除了武术会馆,景区还将打造特色街、影视基地等,根据各门各派特点设计不同主题,开展体验式旅游,游客进入景区将换上“江湖服装”,成为“江湖儿女”。
  既要传承又要实现可持续性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认为:项目的公益性、持久性是关键,“我长期住在南方,看到沿海有些地区也搞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是建起来之后没人去。既不能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不能获得经济回报以实现持续运转。这样的迷局一定要特别注意。
  蒋子龙也建议,一定要将各派会馆、武术学校、文学创作等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是简单造一座空城。“要宣传武术中的仁义,而不是简单力量和技巧的比拼”,“武以侠为宗”……蒋子龙的意见,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不谋而合:在游客体验江湖文化、江湖故事的过程中,还能领会出江湖的侠义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即将入驻武侠文化城的各大掌门也坚持同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最主要的是传承武术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展示和授徒。“我们一开始就不是奔着拿地拿钱来的,主要是想进行更多的武术文化推广。”峨眉武术联合总会会长、秘书长吴信良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当时全国还有192个拳种,“现在进行传承并活跃着的才不过三四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