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国改革新图景之一——启动新周期 创造新优势
在东方文化语境中,十二年是一个轮回,意味着旧周期结束,新周期开始。
十二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重要部署,预示着中国将主动启动改革开放新周期,努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合。
这次会议赋予2014年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绘制了积极务实的内政、外交行动路线图,体现出中央领导集体对全球大势和中国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如果说,中国入世十二年间,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期,成为全球投资贸易安排的赢家,那么新的周期则要求中国主动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潜力,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基础上,反哺世界经济,增益全球治理,为国际市场贡献更多公共产品。
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抓住新周期蕴含的全球性新机遇,就须认清提高开放水平与苦练内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努力发掘中国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剧变,旧有周期的红利正在消失。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国际市场争夺更趋激烈,必须顺势而为、转变思路。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告诉记者,会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改革开放三个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这些理念兼备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彰显了由内而外、以外促内的立体变革思路。
近期,在外部市场回暖刺激下,中国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向好,此前有分析人士担心,这可能会削减中国改革的锐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一些海外媒体评论道,中共最新会议表明,中国执政党视经济企稳为改革窗口,而非旧有模式的喘息之机。
正如会议指出的那样,“稳”与“改”辩证统一。“稳”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改”创造必要条件;“改”不是否定“稳”,而是为在更高层次,实现更可持续的“稳”。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会议内容预示着明年中国将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当局将推出多项金融改革措施,强化对投机性金融活动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督,以此表明结构化改革的决心。
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告诉记者,会议强调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未来地方政府借贷可能面临更大审核压力,这有助于限制地方投资冲动,预防经济过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财政体系改革。
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认为,会议提出,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优化要素配置,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当前,在相关政策影响下,中国经济结构正拾阶而上,发生微妙而积极的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占经济总量比重提升至45.5%。作为新经济形态的网购呈爆发式增长,促进金融、物流、消费等领域发生连锁变革。
在传统制造领域,具有自主品牌、技术的出口产品近年来明显增多,“中国制造”日益以品质赢得国际市场。摩根大通分析师安·杜伊格南指出,中国设备生产商质量改进速度惊人,对西方企业构成竞争压力。
一些分析人士预计,今后一年,中国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引领下,下大功夫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参与构建区域自贸区安排。在更好输出“中国制造”、“中国资本”的同时,更多输出“中国创造”、“中国理念”。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一系列政策带动下,中国必将实现稳中求进,赢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同时,中国改革红利将通过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经济外交战略,为缓慢复苏的全球经济注入宝贵的积极力量。(参与记者:吴心韬)
文章来源:新华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