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前实现两大全球性“减饥”目标
(记者 刘明洋 刘斐)近日,中国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证书。这是该组织继去年夏天向中国颁发认定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减少饥饿目标的证书后,再次代表国际社会肯定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减饥”的不俗成就。
自上世纪末以来,减少饥饿的全球性目标主要有两个: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目标。前者要求从1990年至2015年间全球饥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半,而后者则明确到2015年全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要减半。迄今为止,同时实现两大全球性“减饥”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不足30个。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上述两项目标均以1990-1992年为基准期,但由于世界人口在这期间持续增长,实现饥饿人口数量减半的目标难度更大、指标意义更强。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1990-1992年中国的饥饿人口为2.89亿人,占全部人口的23.9%,预计2014-2016年中国饥饿人口减少到1.34亿人,占比9.3%。
“中国实现饥饿人口减半目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除采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直接助益于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外,还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民产粮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配套方式,让原本贫困的农民获得了致富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李国祥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提前实现两大全球性“减饥”目标的根本“法宝”,而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持续政策关注与倾斜,则是中国粮食增产与百姓营养水平改善的关键。
据悉,截至去年,中国的粮食已经连续11年增产,总产量连续两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主要农产品都实现了稳定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饥饿人口下降数量占整个发展中世界的三分之二。
虽然减少饥饿的两大全球性目标均已提前实现,但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接下来,中国不仅要确保粮食安全,还要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农业投入与增长,要更加注意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平衡,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李国祥表示,要想实现从“减饥”到“无饥”,除要一如既往地把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外,中国须持之以恒地有效推进有关“三农”的各项改革新举,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广大农民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中国能够顺利实现“饥饿人口减半目标”,自然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据了解,从改革开放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实施了200多个援助项目,援助总额达6000多万美元,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执行了多家国际发展机构对华的部分援助项目。
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不再向中国提供新的无偿粮食援助。同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方。2008年,中国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设立特别信托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去年,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时表示,中国将向粮农组织捐赠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农业南南合作。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经济腾飞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飞跃,早已“不愁温饱”的中国已具备开展对外农业援助的技术和经济实力。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派遣100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并提供大量农业机械、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
“除部分直接粮食援助外,当前中国更多的是通过农业走出去,以项目实施、技术合作、经验交流、人员培训等多元方式,帮助发展中地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李国祥表示,过去,中国是自顾不暇,“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而如今,“帮人造血”“共济国际”已成为新时期负责任大国的“新贡献”,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
“希望在下一阶段中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前不久表示,希望中国不仅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移,还要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中国家分享知识经验。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拓展对外农业合作,不只是简单地输出中国经验与作法,而是透过具体的项目与交流,向发展中世界传递其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且获得成功的发展理念。
新一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百姓的“饭碗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会对世界上仍处于贫困饥饿中的国家提供帮助,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李国祥分析说,全球的粮食安全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是统一的,只有全球粮食生产处于安全状态,仍需一定进口量的中国粮食安全才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