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国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较大风险

10.04.2014  11:2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中国非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存在较大风险,投资者往往被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和隐性担保所吸引,而忽略了其风险。

理财产品规模庞大且缺乏担保

据IMF预测,中国理财产品规模达到10万亿人民币,占GDP比重约20%。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令2013年信托贷款融资几乎翻倍,其中至少40%理财产品是由信托作中介。为了弥补理财产品重筹资金造成的缺口,信托资金的来源可能是银行间市场。

中国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约200个基准点。但无论理财产品是否有明确的担保,200个基准点的优势几乎不变。这意味着许多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或信托投资是安全的,或由被发行机构所担保。

IMF认为,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非银行借贷活动有较大风险——影子银行储蓄产品背后看似有担保,但投资者并不一定了解隐藏在这些高收益产品背后的高风险。在相关产品违约事件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不再认为理财产品足够安全,从而转向银行存款。

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会付出代价

非银行信贷并非只有理财产品和信托,但这两块在中国增长最快,又因其与普通银行产品的相似性,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风险。

IMF表示,中国监管层已经做出了一些降低风险的举措,包括限制理财产品的投资,以及禁止理财产品和信托资产的集资。但如何在管理风险的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仍是监管层亟待解决的挑战。

而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和借贷者可能不得不因此前因金融过度行为付出代价。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需要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风险。报告特别提到2014年3月中国首起境内公司超日债券违约事件,IMF认为此举是中国规范金融市场的重要一步。

影子银行有序去杠杆化成关键挑战

IMF金融顾问José Vi als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让影子银行有序去杠杆化是其面临的关键挑战。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了中国重要的融资来源,其规模自2010年以来已经翻倍,达到了GDP规模的30%-40%。

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如果缺乏其他增长动力,信贷渠道的不完善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总体经济需求和增长,并有可能对其他经济体造成较大的溢出效应。

在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是有序地过渡到市场约束更强的金融体系,包括取消间接担保。过渡的节奏很重要。如果调整速度过快,有可能造成动荡;如果过慢,脆弱性可能继续积累。

IMF认为,成功实现有序过渡的其他关键因素包括——提升中央银行应付流动性需求发生意外变化的能力,实行存款保险并放开利率,以及加强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处置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