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蓝图: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18.10.2022  03:42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再次迎来重要历史性时点。

  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第一财经表示,二十大报告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在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任务就是抓好发展,新时代要求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知名投资人、“量子基金”前合伙人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在新加坡接受第一财经电话专访时表示,可以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来理解“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通过现代技术和生产所带来的高效。“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繁荣,意味着世界将更繁荣。

  双循环相互促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张立群表示,在世界经济总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主要是从内部找出路,挖掘自身的潜能,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增长态势,这个努力同时也会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动力源。当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是一个必须尽快见到实效的重大任务。

  张立群分析,报告提到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首先是因为需求收缩的矛盾要尽快解决,使得企业有订单,产品有销路,让企业有收入有利润。只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资金比较顺畅时,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升级、节能降碳等任务才有能力很好地落实。

  与此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17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4.3%、27.6%、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

  赵辰昕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的十年里,中国外贸规模从24.4万亿元增加到39.1万亿元,国际市场份额从10.4%提高到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与此同时,中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占外贸总值比重持续增加,跨境电商迎来高速发展。

  外资坚定看好中国机会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开放未来路线图给予了清晰的描述。”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现在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一,如何通过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进而吸引更多外资和对外投资,这时候就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Bruno Chevot)表示,二十大报告对开放的承诺和对高质量发展的指引,进一步坚定了外资深耕中国的决心。达能将继续拥抱中国“机遇”,一方面积极参与第五届进博会这样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快将全球产品“引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在中国科研中心和生产基地的潜力,用好国外国内“多个市场、多种资源”,全力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称,推动高质量发展,相信中国力量将产生全球影响力。中国对创新研发的鼓励,注册引进、审评审批及医疗保障方面的政策不断完善。中国已是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成为其全球创新网络上的重要一环,阿斯利康将不断提升本土研发投入。

  贝恩资本亚洲私募股权联席主管竺稼也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所有投资人乐见的,对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充满信心。“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仍是全球高质量成长的大国,我们将坚持在中国的投资布局,用专业能力帮助中国企业成长和壮大,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国际化。

  瑞信中国区CEO胡知鸷称:“瑞信将继续强化中国平台、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搭建中国机遇与国际资本之间的桥梁,与中国金融市场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中国政府近年来已将政策重点从单纯的增长转向平衡增长与安全、可持续性,但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二十大报告重申了更加包容和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性,而不是专注于GDP增长目标,但也需要合理的增长速度,保证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目标。

  “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说低速度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确保中国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攀登。”张立群说,如果经济增速太低,就难以保证充足的就业,难以实现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如果企业营收利润增长缓慢,就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节能降碳,甚至无法发工资,保障职工收入,这个时候企业就无法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加突出。

  张立群表示,当前要尽快克服三重压力,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使经济的下行压力得到扭转,实现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针对需求收缩,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带动消费;针对供给冲击,必须统筹兼顾,全国一盘棋,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针对预期转弱,一定要在提振信心方面多下功夫,让企业看到当前的困难只是短期的,改变不了中国在第二个百年走向更伟大目标的进程,企业发展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下一阶段,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汇聚企业发展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决心的体现。

  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从2012年底的1000多万户增长到4700多万户,翻了两番多,数量占比由不足八成提高到九成多。

  众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形成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很好的微观基础。

  在二十大绘就的蓝图之下,企业自身如何乘势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又将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企业负责人,他们从各自企业的发展实践出发,希望为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将在不断提升国内经营水平、夯实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完善全球产业布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工业能力,推动供应链的全球化和海外的本土化经营,实现经营规模增长。同时,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的关键主体,要持续坚定在高科技制造业投入,并勇于向产业链上游攀升。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食品工业特别是乳制品产业,是建设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关键产业之一,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产业之一。”卢敏放表示,集团会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坚守产品品质、树立企业品德、打造民族品牌。

  赵辰昕17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点击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