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崩溃论:一场制造龟兔赛跑的阴谋

27.02.2014  18:45
核心提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金融崩溃论在中国自己的引导下诞生以来,这样的预言就不绝于耳。大多数这类预言的核心,就是所谓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财务状况恶劣至极的各种报道。这类崩溃论每循环出现一次,就又会有一大批西方人沦为被愚弄的受害者。   有史以来最滑稽的一个媒体恶作剧是195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出了名的“意大利面条大丰收”这条恶搞新闻。在那年4月1日愚人节的电视“纪实”节目中,当时BBC最著名的主持人理查德·迪布拜(Richard Dimbleby)面无表情地报道说,意大利面条生长在特殊的“意大利面条树”上,而瑞士意大利语区的农民正在喜获有史以来最大的“意大利面条大丰收”。然后其余的工作就是由BBC的道具部门来完成了。   许多观众对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致电询问如何自己种植意大利面条树。据报道,他们被告知在番茄酱罐头里种植意大利面条树的一支带叶小枝,“然后抱以最乐观的希望耐心等待”。   上周,BBC再次欺骗了数百万观众。假以时日,这次的表现将会与“意大利面条大丰收”一起成为人类思想易受暗示影响的最经典实例之一。但是,这一次他们的主持人远非恶搞新闻的始作俑者,BBC经济编辑罗伯特·派斯顿(Robert Peston)和他的观众一样,都是受害者。   在用一个长达一小时的节目来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过程中,派斯顿以一种预示大灾难的措辞来谈论中国银行体系各种所谓的致命弱点。他这样做,无疑是被当今时代设计最周密的一个宣传伎俩所蒙骗。近二十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各个知情或不知情的代理人(其中许多是西方人士),让欧美世界相信,中国的崛起无论如何都只是一种幻觉。   中国政府正在利用西方人在主观臆断方面似乎永无止境的能力,而对于一直关注这个故事发展的任何人而言,其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助涨西方人的自满和无动于衷。问题的关键是,西方人对世界强权版图正在发生何等深远的变化认识得越慢,那么西方国家为节制中国崛起而付出的努力效果就越差。由于中国的崛起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窃取西方知识产权以及对开放市场的承诺“装聋作哑”来实现的,因此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来尽量拖延西方国家做出有效回应。   于是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金融崩溃论在中国自己的引导下诞生以来,这样的预言就不绝于耳。大多数这类预言的核心,就是所谓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财务状况恶劣至极的各种报道。这类崩溃论每循环出现一次,就又会有一大批西方人沦为被愚弄的受害者。   对于在以英语世界里堪称最精明的一位财经记者而言,派斯顿上周的节目大失水准。派斯顿已经凭借自己工作成绩当之无愧地获奖无数。而且在他自己的主场,也就关于英国经济报道,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事实证明,过去那些所谓中国经济体制即将覆灭的预言全都为时过早。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998年1月,《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央行正在应对坏账“迅速蔓延的状况”。央行行长戴相龙对所谓国内银行系统坏账率高达40%的传言予以否认,而此举只能让那些传言变得更加可信。   1998年10月,《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几家最大的银行“严格说来已经破产”。报道引述某评级机构的未具名分析师的话说:“(中国银行业)存在一个大黑洞,没人真正知道问题到底有多深。”   1999年,正当中美之间就一份贸易协定(事后证明是严重一边倒的贸易协定)的谈判处于最后关键阶段之际,《经济学人》在1月和2月刊登的几篇报道中说,中国因为“通货紧缩”和“庞大的”企业债务而不堪重负,四大国有银行“资不抵债”,而出口“增长缓慢”。   同样是那段时间,《纽约时报》报道说,占中国经济40%的国有企业处于“垂死状态”,“没有需求的产品”库存堆积如山,工厂“闲置停工”,政府预算赤字达到“创纪录水平”,而“破产的”金融系统面对占GDP高达30%-40%的不良贷款,就要撑不下去了。报道引述高盛分析师的话说,中国老百姓都“惶惶不可终日”。《纽约时报》补充说:“在中国,唯一还在大把花钱的就是政府,政府正在向用于建造桥梁、大坝及其他工程的的混凝土、砖块和砂浆投入大量资金,即使由于仓促施工或贪腐,这些工程都变成豆腐渣。”   几周后,长期驻香港的英国观察人士菲利普·鲍林(Philip Bowring)在《纽约时报》国际版上撰写了一篇社论文章,他荒谬地声称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不得不作出“巨大让步”。这些都“凸显出中国的脆弱性”。贸易增长陷入“停滞”,而中国在遭受着“多年来判断失当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银行体系发生一场坏账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中国崩溃论”报道的下一轮大爆发始于2003年夏天。或许并非巧合,那时美国刚刚入侵伊拉克,美国大众开始感觉乔治·布什总统已经犯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失误。在《一场不良贷款泡沫:银行业危机剑指中国》(A bad loan bubble: Banking crisis imperils China)的标题下,《纽约时报》国际版的一位社论撰稿人谈到中国的“巨大”金融危机,并且补充说:“尽管过去五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次部分资本重组,中国各大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中至少有40%,乃至于50%是有问题的……银行的财务状况正在削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迫使他们为该国经济超常增长提供融资……中央政府指示银行扩大信贷,以刺激房地产开发。中国的规划者正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该国的城市制造业心脏地带)制造一个资产泡沫。”   随后在2003年9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银行鲁莽放贷——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储贷危机之前的状况——可能正在造成一幅不可持续的繁荣景象,而这最终的结局可能会非常糟糕”。据报告,中国的新增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反常地高达230%。房地产开发商还在继续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投资,即使北京和上海的现代办公楼据估计空置率达17%。   其他可供引用的类似预言数不胜数。它们一直持续到上个十年的后半段,而且近几个月来又死灰复燃,受骗者和中国的代理人以几乎与九十年代如出一辙的措辞大谈特谈。然而,我们现在知道,先前的那些预言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正好与事实相反。中国并没有“随便地”崩溃掉,而是维持着比历史上任何其他大国都要快的增长。   事实是,按照实际价值计算,目前中国经济的规模是2003年的三倍多,是1998年(当时其GDP按市场汇率计算仍然低于1万亿美元,相比之下在2012年已超过8万亿美元)的近六倍。对于美国的决策者和贸易谈判者而言,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应考虑因素是中国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1,840亿美元攀升至2003年的4,360亿美元和2012年的1.971万亿美元。   鉴于此前“专家”预测的成绩记录,派斯顿在拿起麦克风发言之前,有效的做法或许是找出相反的证据。现在看来,他的报道充斥着对中国经济如何运作的许多误解。   与此同时,我也应该解释下,我并不是想说中国的金融花园里景色一片大好。人口四倍于美国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因此可能会发生大事情。问题是,这样的事情是否会让大船下沉。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日本导致金融泡沫的那些问题眼下在在中国并不是那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