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延续制造业大国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一穷二白下“蹒跚”起步,经过快马加鞭的发展后屡创佳绩。如今,被贴上“制造业大国”标签的中国,却在经历一场“制造业大国地位即将消失”的激辩。
最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后,制造业企业可谓内外交困:内有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税收优势丧失的压力,外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崛起所导致的竞争力相对下降、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半以上的企业主可能熬不过去,在未来3到5年里,大规模倒闭、减产现象或持续。”有业内人士甚至如此感叹。然而,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首先,尽管之前对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还有争论,但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未完全消退。“理解人口红利,需要从人口学和经济学两方面来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陈佳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解释道,人口红利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某段时间内新出生人口成长为劳动力之后,劳动力占比较高;二是这一情况发生在一国的经济起飞阶段,加之适当经济等政策配合。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世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人口红利不能单从数量来看,而是综合劳动力水平、劳动力数量以及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的统一计算。不能拿以往的人口红利来与今天的情况作比较,现代型的人口红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人口红利架构已经逐步形成。
劳动力市场需要围绕城市需求来评价,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劳动力多选择在城市就业,将出现中小城市高素质人才大幅度扩展的现象,实际劳动力数量将比过去有所增加,而且专业化劳动力在劳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会上升,因而人口红利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吕世杰表示。
陈佳鹏认为,从“劳动人口抚养比”指标来看,前年、去年我国人口红利达到最大值,现在人口红利程度虽然在逐渐降低,但并不表示已经脱离人口红利阶段。预计大约到2028年,人口红利才会逐渐消失。
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腾飞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既然人口红利尚未消失,中国的“制造业大国”现状还将继续维持,业内专家表示。
不仅如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肖鹞飞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接下来我国维持5%~10%的外贸增长率应该不成问题,尽管传统劳动力优势在下降,但是在电子、机械方面我国外贸依然极具竞争力。
从外贸来看,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在短期内还无法动摇,因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虽然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使制造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依然较大,制造业产品质量和总体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肖鹞飞补充道。
不是制造业解决了就业问题,而是大量劳动力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吕世杰认为,制造业自身需要具备造血功能,不能被劳动力市场牵着鼻子走,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工作,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如果适当地将专业人才以国家统分的方式向制造业输送人才,将不失是个立竿见影的举措。在市场经济的氛围内,靠国家调整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是有可能的,吕世杰认为。
“未来是一定要靠产业升级、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不能再靠目前的靠投入劳动力的数量提高产值。”陈佳鹏强调,在十几年后人口红利完全消失时,将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