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古人色彩空间 “彩装”秦俑“集体亮相” 

01.10.2014  11:12

    新华社西安9月29日专电(记者冯国、李树峰)1974年秦兵马俑发掘中,大量陶俑、陶马出土。但大多数兵马俑都没有颜色,给人留下“灰头土脸”的印象。

    而根据考古研究,秦兵马俑原本都施有彩绘。时隔2200多年,在经受了火焚和埋于地下的自然侵蚀后,秦俑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躯体已支离破碎,彩绘大多脱落,仅存斑驳残迹,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身上残存颜色较多。

    9月2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以“真彩秦俑”为主题,向公众正式“集体亮相”30余件“彩装”秦俑,从而揭开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色彩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个首次以彩绘秦俑为主题的展览,共展出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向公众展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介绍,自兵马俑发掘开始,对于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就一直在持续。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课题组,开始对彩绘保护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经过多年攻关,课题组发现秦兵马俑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并证实其有机层是用中国生漆制作的。

    兵马俑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造成的侵蚀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底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于是,彩绘保护的关键便是稳定生漆层。

    课题组成功地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PEG)与聚氨酯乳液(PU)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这一技术不但使出土的秦俑保留彩色成为可能,也为保护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绘提供了技术支持。

    走过彩绘秦俑的陈列柜,一件件或站或跪或驾驭骏马的彩俑静静伫立,仿佛一幅美丽画卷。展览不仅呈现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种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规律,还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如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绿、中国紫、骨白等化学成分、制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员叶晔说,这些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其中,“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这种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

    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夏商时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石等,展览还特别回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绚丽多姿的秦俑艺术的理解。(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