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推亚洲新安全观

21.05.2014  14:06
核心提示: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作为本届峰会的承办国,中国也将在会上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主席国。

  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作为本届峰会的承办国,中国也将在会上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主席国。

  亚信峰会是由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2年倡议建立的亚洲安全问题论坛,历经22年发展,现已拥有24个成员国、13个观察员国和组织,成为亚洲为数不多的跨文明、跨地域、讨论地区安全与合作问题的重要平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4月的例行记者会上曾表示,亚信最大意义在于亚洲各国愿向世界发出亚洲事务应由亚洲主导解决的声音,同时中方希望在亚信峰会上推动各国树立“亚洲新安全观”。

  本次峰会,习近平即将具体阐释“亚洲新安全观”,就亚洲安全问题、亚信未来发展阐述中方的立场和看法。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库,时间:5月10日—5月19日20时,单位:篇

  构建“亚洲新安全观”恰逢其时

  “亚洲新安全观”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正式提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是本届上海峰会的舆论关注焦点之一。

  应当说,当前的安全合作是亚洲的一块“短板”,亚洲地区尚缺乏一个能代表整个亚洲的政治对话平台。央视《新闻30分》在特别节目“共筑亚信”中指出,与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相比,安全合作机制建设明显滞后,仍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泛亚洲安全合作架构。这固然与亚洲各国差异性较大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思想还有一定市场,亚洲各国安全互信还有待加强。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和静钧在《新京报》上撰文,一些亚洲国家,基于“搭便车”的传统思维,在涉及区域安全的共同挑战方面,仰仗于区域外力量,缺乏“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自己主导解决”的主体意识。种种原因,使亚洲这一当下充当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地区,却难以有效地共同解决和协商应对种种安全问题,这无疑有害于“亚洲崛起”与“权力东移”的潮流与机遇。

  “取暖的需求有越大,抱团的可能就有越大”。要实现“亚洲崛起”,那么,亚洲事务就应该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这就要求亚洲各国保障多边合作的常态化,通过增进国际互信来保证区域事务自主的强势,即保证热点问题、区域矛盾的“内部消化”。

  如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所言,“亚洲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利益磨擦;既有领土权益争端,又有地缘政治博弈;既有亚洲一国自身和地区内部的问题,也有域外国家带来的影响。”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驱动下,亚信上海峰会提出构建“亚洲新安全观”属于应势而动,恰逢其时。

  立足亚洲,与时俱进拒绝零和博弈

  如今,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国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冷战意识并随之没有消失。传统的安全观就是强调结盟、对抗的零和游戏,尤其是西方国家主导传统安全观,还具有排他性的冷战思维。

  舆论展望,“亚洲新安全观”务须与时俱进,放弃美国式的传统结盟,通过合作、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通过互利共赢密切安全伙伴。

  亚洲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特点各异,是世界上民族、宗教、文明等最为复杂的板块。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分析,中国向来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这个安全观比较宏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而这次亚信峰会上即将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可能会具有一些亚洲自身的特点和色彩,对亚洲会更具实用性和区域性。

  亚洲幅员辽阔,区域问题尖锐复杂。作为一种新的安全突破,构建、完备“亚洲新安全观”所面临的挑战也可能被认为解决不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期待,新安全观必须要凭借合作性的机制性建设,要有实质内容。

  如何构建合理的“亚洲新安全观”,在上海市委党报《解放日报》上,上海本地智库就“观念”和“做法”两方面进行“支招”:一是在观念上,应积累对待矛盾理念的平衡态度;延续制度发展的渐进性;保持亚洲特殊的协调性与制度性上的平衡。二是在做法上,既要吸收世界各地的安全合作成果,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面对威胁的经验和教训;又要向世界推广亚洲国家共同的意愿和积累,对世界发展提出倡议,发出亚洲声音;还要抱着开放的态度,重视与区域外大国间的广泛合作。

  “主场外交”或将助力亚洲安全共识建立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亚洲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人民日报》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让亚洲国家最先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和本地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将力举推动亚信发展、促进安全稳定的宝贵契机,为亚洲地区的和平发展注入更多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有评论猜想,“亚洲新安全观”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应抓住亚信峰会东道国的机会,推动“亚洲新安全观”,以造福亚洲、塑造亚洲的美好未来。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领土连接东亚、北亚、南亚、中亚,又经丝绸之路与西亚密切相通,在亚洲处于“核心”地位。《新民晚报》有文章认为:作为亚信创始成员国,中方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亚信进程。可以相信,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一定会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尚宽容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促进“亚信”成员国的互信与合作,使“亚信”进程的发展动力更为强劲,把“亚信”进程提升到更加深入和务实的新水平。

  众所周知,亚信会议由于当初是由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小国倡议建立,多年来其影响力及领导力都比较薄弱。但另一方面,这也正凸显出了亚信所独有的“优势”,即亚信是一个大国制衡色彩不浓的组织。在这样一个地位平等、多边互赢的组织框架中,开花结果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4月15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应当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国家安全理念。随后,习近平用71个字来概括这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在国际、国内反恐压力倍增的现实语境下,舆论期待“东道主”利用“主场外交”的优势,将“亚洲新安全观”转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多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