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正处于增长势头
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手机生产线……,面对一些这样的现象,有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其潜台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长久以来的魅力。
那么,现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中国还是不是“外资友好型”国度?中国吸引外资的新政策和新机遇是什么?
去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全球第一
这一连串问题在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引起热议。
“中国市场是未来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会进行更多投入。”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雷说,生产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大部分外企不仅把中国当做生产制造国,也把中国视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我们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有信心,”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伟杰说。他不讳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因行贿而受罚一事,强调公司仍是“中国强烈的支持者”,会改变业务模式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这些世界500强企业CEO们的感觉,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吻合。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指出,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而上”,增长了1.7%,以119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当然,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不久前也坦承,受到中国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一些外企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少数跨国企业对中国业务进行调整,比如日本企业关停个别工厂,但总体上看,关停工厂的数量是有限的。
事实上,“整体上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是增长的趋势,而不是相反的,”沈丹阳说。
中国吸引外资总量稳增,而结构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2014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8%,占全国总量的55.4%,较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高出22个百分点。
“离开中国的外国企业,多属于低成本导向”
“我们将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未来5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将扩大10倍,从而超过韩国本部”,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年的韩国希杰集团中国区总裁朴根太说,这是他一直想实现的“中国梦”。“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哪个有抱负的跨国企业会忽视中国市场?”朴根太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少数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关闭在华工厂的主因并非中国商业环境恶化,而是这些企业竞争力相对于中国内资企业和第三国企业衰退而难以为继,或是不得不转型。“那些离开中国的外国企业,多属于低成本导向,原来是奔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另一位研究员王志乐说。
他指出,大公司正在思考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如果中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就可能吸引更多高端、更好的投资来。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并没有改变,如果说有变,也是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高虎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说,“今后利用外资更多要依靠法律、制度、政策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靠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今年4月开始执行开放力度空前的2015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尤其鼓励外资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国还将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进一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外企业一视同仁。
经济“新常态”,中国有哪些新机遇?
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吸引了近70位跨国企业CEO前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年会的这一主题,意味着什么样的商机? 高虎城在年会的演讲中提醒各国企业家把握好中国的四大机遇: 市场准入的机遇。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行,政府审批范围将大幅收缩,这将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商业和发展机会。
商业创新的机遇。鼓励各国企业参与中国“创新的盛宴”,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交汇聚集,促进各类商业模式的相互竞争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服务消费的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这些方面外资大有可为。
商品进口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加快,消费品进口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让更多的国外企业分享到中国消费品的市场红利。
专家指出,总体上,中国利用外资正处于增长的势头,而不是相反。从利用外资的结构上来说,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大幅度增长,这恰恰是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