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花2000亿美元全球买买买 偏爱这个国家
原标题:中国企业家花2000亿美元全球买买买,却独对这个国家一往情深
并不败家
2016年中国企业家花了2180亿美元在全球买买买,相当于买下整个越南2016年一年的GDP,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买家。
有意思的是,中国投资者偏爱买欧洲尤其是德国企业。来看2016年几个引人注目的并购案例:
美的以44亿欧元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北控集团以14亿欧元收购德国垃圾发电最大供应商EEW能源;中国化工集团以9.25亿欧元并购注塑机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这些被买下的企业清一色都是德国的明星企业。所以咱们虽然“肆无忌惮”的买买买,但并不败家。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2016年德国吸引中国投资110亿欧元,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最大接收国,以致于把德国买怕了,一时间“中国投资威胁论”甚嚣尘上。
数据显示,中国对德国的投资并购自2010年开始显著增长,2016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第一次超过德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金额。
德国企业为何备受中国投资者青睐?
除了德国制造代表高质量和严谨等优点外。德国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以为不同规模的投资者提供广泛的潜在收购目标成为一大理由。
此外,德国企业在工业4.0、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热门领域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大量关键专业知识,是渴望提升产业价值链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的战略资产。
加之大量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借助优质海外公司提升自身经济附加值。三大理由造成中资偏爱投资并购德国企业。
与以往中资并购集中于制造业不同,如今投资并购领域已十分广泛,并倾向于智能制造、生命科学、软件信息技术等热门行业。这其实与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有关。
中国式并购?
与追求效率提升、获取资源和寻求市场为目标的海外并购不同,中国企业更多的是谋求战略资产,由此而生的并购模式也被称为“中国式并购”。
中新社发 李长春 摄“中国投资者不急于短期内进行资产变现,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往往采取较温和的类似合伙人式的管理方式。”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副主任汤拯总结称,中国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被并购企业的原有管理层。
普华永道(德国)并购合伙人王炜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派往被并购企业的中国管理层往往只负责财务和内控方面工作,不积极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这些人更愿意承担中德之间的“桥梁”作用。
与美国投资者不同,“中国式并购”不仅保留原有组织框架和核心管理层,而且赋予管理层经营重任和高度自治权。
实际上,这种并购方式是明智的。
一方面,可以弥补中国投资者在国际商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欠缺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回击欧洲国家鼓吹中国企业“掠夺”欧洲先进技术、威胁劳动力市场的中国投资威胁论。
除此之外,这波并购潮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中国私营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一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并购的领军人,但近几年并购数据显示,中国私营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交易量中明显上升。
在2016年广受关注的12宗中资在德并购案例中,有一半是私营企业。
中国投资威胁德国?
中国并购资本的集中涌入,引发德国民众的担忧。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中国人是否有能力管理好企业?并购成功后会不会关闭德国公司,解雇德国工人,甚至将设备、技术带回中国?”德国VPC集团总经理Ralph Wintermantel在深圳宝安举行的“2017中德企业国际投资合作论坛”上的这一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德国人的想法。
实际上,回溯欧洲历史,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于外国资本涌入集中一直持有戒备心理。从美国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每一次外来资本的涌入都会引起当地上至政府、下至企业的不安。
但事后证明,担心总是多余的。
不过,对于化解这种误会,世界著名管理学者、“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给出了解决方案:加强交流,尤其是与德国媒体的交流。
西蒙认为,中国并购德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很多,但却一直“悄悄进行”,缺乏宣传意识,所以才引起很多人猜疑;反观美国,成功的投资并购案例都会大力宣传。
长期从事国际并购咨询业务的林肯国际高级经理李飒告诉国是直通车,在德国企业界对于被谁收购实际上并没有偏好,所谓的“中国投资威胁论”不过是德国政客们拉拢选票的说辞。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