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现身洪雅 全球不足3000对

24.12.2015  08:44

  时而用喙优雅梳理羽毛,时而在滩涂上安静休息,时而寻觅水中食物……12月18日,这只梳着飘逸发型、涂着“口红”的中华秋沙鸭在眉山市洪雅县青衣江流域优哉游哉。它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被观鸟爱好者们记录下来,成为中华秋沙鸭全国同步调查的重要数据。

  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有的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全球现存总数不足3000对。在全国开展的同步调查中,四川共有17个点位,以青衣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为主。

  中华秋沙鸭现身洪雅

  12月18日,一只“发型”飘逸、擦着“口红”的中华秋沙鸭在眉山市洪雅县青衣江流域,悠闲漫步,时而梳理羽毛,时而捕捉食物。这一幕正巧被一群观鸟爱好者记录了下来。

  “那个点位是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没想到就记录到一只中华秋沙鸭。”参加中华秋沙鸭全国同步调查的成都观鸟协会成员李黎说,18日上午10点,他们驾车来到眉山市洪雅县青衣江流域,隐约看到远方河滩上有一只水鸟与众不同。

  中华秋沙鸭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像上了发胶、精心打造的发型,“炫酷指数”远胜其他水鸟。“我们走到离它更近的地方,最终确定身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观鸟爱好者凭经验猜测,这是一只落单的幼鸟。

  四川境内调查点位有17个

  作为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中华秋沙鸭已生存繁衍了1000多万年,是我国特有的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资料显示,中华秋沙鸭全球现存总数不足3000对。

  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于俄罗斯东南部及中国东北部,迁徙经中国中东部,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区域越冬。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说:“青衣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作为它们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十年间,零星会有观测记录。”

  2014年冬季,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联合45家观鸟组织等机构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中华秋沙鸭主要越冬地调查,共记录到中华秋沙鸭441只,新发现多个中华秋沙鸭集中越冬地。2015年至2016年中华秋沙鸭全国同步调查也在12月19日全面启动,四川境内调查点位共有17个,以青衣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为主。

  珍稀黑鹳在川越冬

  除了在洪雅发现的一只中华秋沙鸭以外,观鸟爱好者还在岷江彭山段发现了两只黑鹳。“两只黑鹳应该已经成年,在寻找食物,可能是补充体力。”李黎回忆。

  长而粗壮的嘴涂上了唇彩,眼周一圈红色“眼影”抢尽风头,一身黑色羽翼在光线下可以变换多种颜色。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多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及西伯利亚一带,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迁徙经过四川,向云南甚至东南亚飞翔,寻找越冬地。“12月下旬还在四川的情况,比较少见。”沈尤说,在眉山市彭山区发现的两只黑鹳很健康,并非体力不支落单的候鸟。沈尤猜测,这两只黑鹳将在成都平原度过这个冬天,相对温暖的气候能为它们越冬提供充足食物和繁殖条件。

  数十万只鸟沿中部走廊南迁

  “一般来说,候鸟迁徙路线亘古不变,春季由南向北,秋季由北向南,”沈尤说,四川范围内有东部、中部、西部三条迁徙路线,均呈南北走向。东部主要是从陕西省南迁入境的候鸟,经川东沿着嘉陵江河谷,进入重庆、贵州境内;中部主要沿龙泉山脉,经成都平原,进入贵州、云南境内;西部主要从阿坝州,经雅安、凉山、攀枝花等地,沿横断山脉迁徙。

  在三条迁徙通道中,沿龙泉山脉,经成都平原的迁徙走廊是最大的一条,东西宽度达到70公里以上。每年9月至次年3月都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来自西伯利亚、东北亚和东北的候鸟越过秦岭、大巴山,经过该通道,继续南飞。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经这条走廊迁徙的鸟儿数量多达数十万只。

  华西都市报记者 肖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