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记忆︱档案里的故事:建校初期的教材建设

03.07.2019  14:42

编者按 : 档案是学校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成中医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也是各项工作的查考依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中医记忆》将讲述一段档案里的故事,与您重温成中医历史,共建成中医精神家园。

 

档案资料: 1956年,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组织编写针灸学教材和针灸学讲义)

建校头十年是成中医艰苦创业阶段,也是教材艰辛建设的十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从省内陆续聘请了一批学有渊源,术有专长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来校工作。教师有了,校址教室有了,然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材怎么办?

当时全国四所首建中医院校均系初建,无可借鉴,所有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都得靠组织教师编写。为了保证9月1日开学时有教学大纲和讲义,1956年7月13日,与招生工作同步组成了“教学大纲和讲义编辑室”,下设伤寒论、内经、中国医学史、中医病理、诊断等编辑小组。教师们冒着酷暑,认真学习讨论卫生部拟定的教学计划体系及编写教学大纲和讲义的要求,昼夜奋战。8月27日,各编辑小组终于完成了原定任务,全部完成了伤寒、医学史、中医病理、中医诊断等教学大纲及部分讲义的初稿,并报经中央卫生部同意试用。

开学后因人力不足撤销了编辑室,讲义编辑工作由各教研组负责,采取边编辑边讲授的办法进行教学。教师们既承担教学又担任科学研究工作,还要进行前所未有的中医药教材编写,任务极其繁重。但是开拓中医药、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炽热事业心激动着他们。他们从大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中收集、整理,边研究边写,边教学边提高,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编写出教材大纲15种,讲义54种,教材12种,初步建立起学校的教材体系,适应了教学的需要。

档案资料: 1960年5月,成都中医学院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编写,承担主编《伤寒论》《中医妇科学》和《中药学》3门教材的任务。当时中医药界认为:这些教材具有“既全面,又简明的特点外,更增强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 )

当时,针灸教研组在文献整理研究中心,对针灸历史记载穴位及主治、操作手法等作了系统收集、整理和考证研究,蒲湘澄、余仲权、钟益生等老师编写了《针灸学》《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教研组在凌一揆老师的主持下,通过对历代医方及本草文献的研究整理,结合临床及民间的用药经验,主编了第一、二版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讲义》。妇科教研组在卓雨农老师的主持下,完成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一、二版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的编写任务。邓绍先老师负责主持了第一、二版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并撰写了《伤寒论要义总述》。李斯炽院长撰写了《治疗瘟疫(钩端螺旋体)的初步总结》和专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医学三字经简释》等,邹仲彝老师著有《金匮义疏》《医学源流论评议》等,吴棹仙老师出版了著作《子午流注说难》。


档案资料: 1961年5月13日,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医中级教材审编会议。)


档案资料: 1963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修订工作。)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学校还组织力量编著出版了《中医常用名词简释》《中医滞漏治疗图解》《中药方剂临床手册》《中医内科临床手册》《中医妇科临床手册》《中医外科临床手册》《中医儿科临床手册》《针灸临床手册》等书籍。这些工作为中医药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图/档案馆    吴丽娜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