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7.04.2015  01:28


时间:  2015年4月13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链接: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5-04/13/content_97661.htm

内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编者按:四川历来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其中医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较强的区位优势。据悉,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将四川省建成西部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高地和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加快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迈进。

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科研教学单位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四川的中医医院及科研教学单位发展现状如何?本报记者深入四川,对其中八家代表单位进行了深度采访,包括:四川省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省中西结合医院、四川省针灸学校等。他们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中医药界同行借鉴。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  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历经近60  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四川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始终遵循首任院长李斯炽先生提出的中医人才要“博学精思,勤于实践”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中医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厚积薄发中医药教育成果丰硕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中医药人才,其中有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由学生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已出刊30  余年。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  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  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  个、省级特色专业7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  门、省级精品课程31  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  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个等。创新有李斯炽班、吴棹先班、凌一揆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8  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7  人,四川省教学名师8  人,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4人,第二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6人。

发挥优势  培养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历来重视教学改革,根据不同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进行了就了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学校于2011  年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相继开办了中医学“李斯炽班”,培养能力型中医特色人才;开办中医学“吴棹仙班”,培养外向型针灸人才;开办中药学“凌一揆班”,培养创新型现代中药人;开办中药学“太极班”,为企业订单培养应用复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早在20  世纪末,学校就开展了中医专业招收文科生的改革、招收有实践经验青年入学的改革、按类招生分段培养模式的改革。随后又进行面向21  世纪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世纪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医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等,在中医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造型中药人才。

开拓进取  推进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教育部关于《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专业拔尖

创新人才“5+3”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和中医学专业九年一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按照九年制本硕博融通“1+3+5”模式(一年校外综合性大学通识与医学基础教育+三年校内专业理论教育+五年临床实践教育),坚持“九年统筹,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探索长学制中医学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院校培养的基础上,与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步骤地培养一批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传承名医大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熟练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与临床技能,掌握常用的西医学知识,富有科研创新意识,掌握现代化科研技术,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从事中医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适应需求  探索养生康复人才培养新途径

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在数量上无法提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适应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试点建设具有高度自主权的二级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利益方广泛参与的办学体制,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生康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养生康复人才。

扩大开放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2  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在葡萄牙举办的分校中实施中医针灸本科学历教育。学校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中国—东盟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区域与国家创新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学校也在积极落实中国与马其顿共和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今年6  月,学校与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在吉隆坡合作开办的中医药糖尿病防治中心就要启用。学校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实施再次腾飞三年行动计划,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将四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发展高地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