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段俊国教授

19.06.2015  19:34

时间:2015年6月19日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15.10)

内容:

妙手拔除云翳 仁心缔造光明 传承协同创新 守望中医国粹

—— 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段俊国教授

诗人顾城有一首经典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抛开诗的文学意义不说,我们能很显然地接收到的讯息是眼睛的重要性——寻找光明,正如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获得与外界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这个充满美的世界,对于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意气风发的中年,抑或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来说,一双健康的眼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类的眼睛受到了各种疾病的影响,以致视力衰退甚至致盲。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眼疾不仅发病率高,眼疾患者的人数也在急剧上升。其中,除了白内障、青光眼这些致盲率高的眼疾外,眼底疾病是目前世界常见的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当然,对于这些危害人类眼睛健康的疾病,自古以来的眼科医学家从未放弃过研究,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眼科医学家,尤其在中医国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浓厚文化基底的领域,未曾间断过孕育精诚良医。

段俊国,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成都)主任,他是“首届四川20 名杰出青年中医”“四川省名中医”“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还是2014 年度“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他就是一名即使顶着各种荣誉光环,也依旧默默奉献的精诚医者。段俊国怀着“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初衷,始终坚守“为人类送光明”这个质朴的梦想,在中医历史的涤荡中越走越远,越登越高。他不仅将中医眼科的精髓传承发扬,更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奏响了中医眼科的时代新声,是眼疾患者中有口皆碑的“光明使者”。

笃定目标   医海砥砺

看看眼睛,就能诊断糖尿病?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对于长期专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眼底病变的预防和治疗研究的段俊国来说,确是一种现实,且他在这些方面为无数眼疾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带去了福音。当然,段俊国能取得

如此卓著的研究成绩也并非偶然,而是他在求学阶段就开始思索和准备的一个重要历程的结晶。

1979 年,段俊国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段俊国本科求学期间,正值糖尿病呈现多发趋势,其并发症的多样性、严重性,已引起国内医学界关注。而眼病是糖尿病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 为代表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MCD)等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这种学科局势便在善于思考的段俊国心里留下了一连串问号。

1986 年,段俊国在攻读中医眼科学专业研究生时,便选择出血性眼底病中医药防治作为研究方向。传统中医理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主要基于古籍文献和临床经验,缺少符合国际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是,段俊国开始思考如何从眼科领域入手,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着手做了许多相关准备工作。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6 年,国家首次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段俊国抓住时机,操刀写标书,他们申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研究中标,获得三十万元国家科研经费,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再次获得七十万元经费支持。此后,为了释疑心中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历程。

精研覃思   继往开来

目标定了,便只顾风雨兼程。段俊国带领科研团队不论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研究阵地,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刚开始,他带领团队在临床中发现,多数患者是在眼科检查时,才得知罹患糖尿病,说明视网膜微血管是活体唯一能无创观察的终末微血管,也是糖尿病损害首当其冲的靶器官,因此,它既是肾脏等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研究窗口,也具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的示范性。而临床数据证实:中医药的应用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效。

于是,段俊国带领科研团队遵循中医药“理、法、方、药”临床思维,围绕“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问题,以“证候- 治法- 疗效- 新药- 产业化”的主线,用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技术,开始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这一研究吸引了国内三十多所临床、科研、教育机构约200 名专家参与,历时18 年才完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是艰辛的,然而段俊国与他的团队就如一只奔跑的猛虎,以势不可挡的冲劲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学科领域的医学盛景。研究期间,段俊国遵循中医临床循证等重要经验的同时,独具慧眼,大胆创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既包含着传统医学的临床进展总结,也汲取了通过现代仪器观察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数据信息。段俊国从不拘泥于传统医学研究范式,提倡用先进的仪器与技术来丰富中医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现代技术和仪器也要为我中医所用,中医的科研,也是要走在时代前沿的”。

在该研究中,段俊国的团队通过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基于循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基本病机、证候特点、演变规律、关键证候因素的中医证候理论;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阳虚致变”理论假说,并从代谢组学及VEGF 基因多态性角度验证,明确其代谢组学及基因学实质;根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本虚标实”的证候特征,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虚瘀并治”治疗原则,立“益气养阴、通络明目”之法,从分子、细胞、整体水平,明确虚瘀并治中药复方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疗效机制;以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及终点事件指标, 通过1216 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治疗“证候- 疾病- 终点事件”多维优势的循证证据:虚瘀并治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优于西药导升明15%,尿蛋白排泄率总有效率优于导升明50.7%,降低主要终点事件7.6%,减少持续视力丢失率10.47%,能延缓或减少糖尿病性盲、肾衰等风险;据此首次进行体现和发挥中医优势的系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方案研究,形成临床防治指南、临床路径,并创造性提出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

从最初的探索研究到临床试验,段俊国不仅坚持按照国际现代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指标评价,还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进行了合作,通过1224 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依据。

应用开发   力创实效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课题的完成不仅是患者的幸运,也是段俊国与他的研究团队收获硕果的季节:通过该研究,形成1 个创新理论、1 个临床指南、1 个临床路径、1 个综合方案、1 个诊疗模式、1 个创新团队、1 个国家临床研究基地;2 个中药创新新药;3 项自主知识产权;3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版专著8 部,发表论文180 篇。此外,段俊国负责的集成创新成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获得2013 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近十二年来四川省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科技日报、四川日报分别以“四川科技进步特等奖‘虚位’12年‘花落’中医药”及“选准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对该重大科技成果做了报道。然而,在诸多成就中最重要的还是该项研究在理论创新、疗效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段俊国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新药“芪明颗粒”,获得国家批准在国内生产上市销售,并列为我国中药现代化重点品种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销售遍布全国23 个省市自治区1059 家医院,2013 年销售额达1.2 亿元;因疗效提升及终点事件减少使约45 万糖尿病患者避免(或延缓)了失明或肾衰竭,降低的医疗等费用约15.2 亿元,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他们研制的另一中药新药“芪灯明目胶囊”也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相信在今后推广过程中会为社会和患者创造更多的福祉。

学科建设 大展经纶

成就与贡献让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在业界独立鳌头,而优秀的团队成就了中医眼科如此的辉煌。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于1956 年创建。五十余年来,学科团队开拓进取,锐意发展,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已成为国家重点学

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四川省重点学科,并着重开展了“糖尿病性眼病的中医药防治机理研究”“中医药防治眼底病的研究”“中医眼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医药视功能保护研究”及“中医眼科临床药理研究”五个优势方向的纵深研究。学科的临床基地是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国家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GCP)基地。实验室成为国家三级科研实验室、四川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医眼病重点研究室,而中医眼科学课程也是国家精品课程。

此外,团队在眼底出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老年性眼病、病毒性眼病、免疫性眼病、视神经病变、视功能损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和优势,这不仅使学科成为中医界的翘楚,更得到了西医业界认可和好评。长期以来,学科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优势领域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眼病的视功能保护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活跃的国内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体系。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段俊国欣慰于取得的骄人研究成绩,更自豪于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以学科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临床服务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培养出了国内一流重点学科。他领导的团队已成为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并主持了中医眼科领域国家主体计划以上80% 的科研项目。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核心的糖尿病重点病种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同时,在他的推动和主导下,四川省创建了全国首个中医药区域伦理委员会并通过了CMAHPRS 评估。

科研成就的取得在于团队,而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关键在于人才。段俊国深谙此理,因此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如今已有62 名研究生毕业于他的门下,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学科界的中流砥柱。另外,段俊国所在的中医眼科也是全国中医眼科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培养本科生415 人,硕士生144 人,博士生28 人,且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 名,获全国中医药博士创新论坛二等奖1 人,获第二届中医药博士及博士后优秀论文1 人。

重视科普     广播大爱

作为一名“光明使者”,段俊国无怨无悔地将一腔热情都倾注给了自己所挚爱的事业,他不仅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专项、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行业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课题19 项的大额研究工作,还承担着国家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然而,在忙碌中辗转奔波的段俊国并没有放弃任何可以为眼疾患者服务的机会,以致他经常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投身于科普工作中,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正确的渠道预防眼疾的发生,他自己也如此说:“坚持举办讲座的目的就是要向群众传播正确的中医学知识和养生之道,避免伪科学误导群众。

2009 年,段俊国创建了全国首个个视力保护科普基地,专注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他还提出了“政府- 社会-医院- 学校- 家长- 学生”六位一体的近视综合“”“”模式,以“科学用眼、远离近视”为主题在开展了“2012青少年近视防控成都行动”“2014 青少年近视防控绵阳行动”, 建立了科学用眼为基础、中医药综合防治为手段的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方案,使近视发生率显著降低。为了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2009 年他主持在成都建立了中医健康大讲堂,由中医专家主讲,每周末对市民和患者免费开放,至今已举办了239 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后记:

中医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段俊国就是一名在中医眼科的科研、医疗、科普、教学等领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上医”本色的中医眼科医生。传承与创新是他工作中的两条主线,传承是基石,创新是他守望中医眼科美好前景的不竭动力。相信凭着这种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精诚博爱的精神,段俊国定会在今后的医路上取得更多令人欣羡的成就,而中医眼科这个优秀的创新团队也会实现建立中医眼科集成创新中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防治达到国际水平(致盲率显著降低)、国际领先的中医药视功能保护平台、中医眼诊为核心的中医理论突破以及引领中医特色眼科药物产业化等美好愿景。

我们选择阳光,远离黑暗和沉沦。只有身处阳光下,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只有阳光潜入心里,幸福之花才会悄然绽放!”段俊国与他的团队就是照进眼疾患者心中的一缕灿烂的阳光,他们让黑暗和沉沦闻风散胆,让光明之花处处绽放。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