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村民“13个鸡蛋”的恩情 巴中独腿村支书拄拐修路

31.03.2014  11:43

杨彬在修路施工现场

23年的坚守

19岁走出大山到部队当兵,22岁从部队返回到贫瘠老家,成为村里唯一的秀才。

1991年

23岁的他当上了村民小组组长,结束村里不通水电的日子。

2003年

35岁的杨彬突遇车祸,第二年仍高票当选为枇杷村的村支书。

2014年

独腿村支书感恩村民,10年勾勒枇杷村的美好蓝图。

3月的巴中,春寒尤冽,3月30日清晨,记者驱车50多分钟踏入了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枇杷村。250亩枇杷林,一眼望不到边,大家都觉得做了一场梦。山顶住户稀少,常年缺水,土地大多荒芜,谁能想到,这贫瘠的荒山顶,会成为葱绿的枇杷园!

枇杷村有了枇杷园,算是名副其实了。灿烂的阳光照在村民们脸上,照在碧绿的枇杷叶上,那么温暖,那么生机盎然。然而,有一个拄着双拐的中年汉子,却望着远处的农田山林,眼里闪烁着深邃的光。他叫杨彬,是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心里,描绘枇杷村的美丽蓝图才刚刚开始。

23岁当选为枇杷村村民小组组长,再到后来成为村支部书记,如今23个年头了,杨彬用一条腿和一双拐丈量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当年那个水电不通的贫瘠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产业兴旺的新农村。伴随着质疑,夹杂着血泪,一路上,他拄着双拐带领全村人民奋发拼搏,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枇杷村的传奇。

重返·从部队回到大山

村民认定的“军人秀才” 让他们第一次用上了电

枇杷村距巴中市区50公里,因地处偏远,山高土贫,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枇杷村还未通电、通公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枇杷村,长竹竿,山高路又远,打米磨面翻几碥,一盏油灯照三晚”,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便是当时枇杷村最真实的写照。看到这番模样,当年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那时杨彬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怀揣着走出大山的梦想,离开了枇杷村。

19岁那年,杨彬走出大山成为了一名军人,因割舍不下对大山的情缘,在22岁时他又怀揣着一腔热血毅然离开部队回到山里,成为村里唯一的一个秀才。老百姓觉得他当过兵,见过世面,胆子大,加之1米75的身高,果敢率真的军人气质,村民都认定他能带领全村致富。1991年,23岁的杨彬得到老百姓的推崇当选为枇杷村的村民小组组长,就在这一年,他买回一台柴油机自制发电机,带领全社群众第一次用上了电;第一个把小商店和打米磨面粉碎机搬到家门口,让村民告别翻山越岭的苦日子;第一个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结束了全社靠天吃饭的历史。

3年后,杨彬又被选为枇杷村村委会主任,当上村主任后,杨彬首先想到的是修公路,立志要打通枇杷村的致富通道。1996年,枇杷村第一次有了3.5公里的泥结石公路。1998年3月,杨彬当选为枇杷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枇杷村新建了小学,村民们也在致富路上一步步前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一切开始慢慢有了起色时,老天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重来·继续兑现承诺

高位截肢记“感恩账本” 架起拐杖带村民再上路

2003年10月10日,杨彬在搭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左腿被高位截肢,虽然事故最后判定结果是摩托车的全部责任,但因摩托车司机家里贫困,杨彬自己承担了10多万的医药费。“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都懵了,才35岁就落下残疾,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失去了腿,连生活都要人伺候,今后村上的工作咋办?”在住院的二十八天里,不少村民提着家中的存货看望杨彬。“焦连秀13个鸡蛋,徐小琼1个猪蹄……”村民的每一次慰问,杨彬都记在笔记本上。“我至今还记得,四社73岁的焦连秀老人,拄着拐杖,挽着一小竹筐鸡蛋一步步挪到我身边来说:彬娃子,这儿就13个蛋,本想等家里的鸡下满20个才来看你,又害怕放久了没法吃,就给你送过来。拉着老人家的手,我哭了,老人也哭了。

村民们的恩情,自己只能用行动去偿还”,车祸后杨彬只剩一条腿,可村民们仍投高票让他当选村支书。村民的信任给了他最大的动力,几番挣扎后,他装上假肢、拄起拐杖,奔走在枇杷村的土地上,继续实现他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