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1290个贫困村 都将建脱贫奔康产业园

23.02.2017  09:32

 

 

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如何破解一些贫困群众面临的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我市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的“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新机制,让“五无难题”迎刃而解。

打造利益共同体 贫困户可持续增收

在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村民赵家良最近每天都要采摘双孢菇几十公斤,卖完后收入400余元。

2016年,赵家良和其他15户贫困户各贷款5万元,与龙头企业四川省森肽集团公司组建脱贫奔康食用菌种植产业园,建成15个智能菇房,经过村里“农民夜校”的系统培训后,赵家良成为4号棚“棚主”。

赵家良算了一笔账:4号棚面积500平方米,智能菇房一年能产四季双孢菇,1平方米能产17公斤,一年产值大约27万元,除去成本,能收入10万元左右。“我们不担心销售价格问题,因为公司实行保价收购,还有保险公司为产品保驾护航。”赵家良说。

同赵家良一样,这些天,家住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村的关福元也在忙着收割地里的蔬菜。“我都快63岁了,去年在园区还挣了3万多元,比在外面务工强,现在是越干越有劲。”关福元说。

西拱桥村党支部书记张琼华介绍,村里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产业,推行“业主+园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起了占地200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规划种植“不知火”柑橘、大棚蔬菜等。去年,产业园年产柑橘200吨、蔬菜225吨,产值200多万元。除了土地租金和园区务工报酬,贫困户还以5000元产业周转金和2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入股村里的产业园,年终按每户2500元保底分红,业主与贫困户则按7∶3的比例参与盈利分成。有能力的贫困户还可反租蔬菜大棚,业主统一提供菜苗、生产物资并负责销售。

通过利益联结,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深度参与,实现贫困群众人人有致富门路。嘉陵区龙蟠镇大柏山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6年年初,村里通过“政府引导+两委参与+公司经营+群众保底分红”模式,以村集体名义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起了由16个大棚,以及水、路、板房等基础设施组成的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再引进业主经营,每年向村上交10万元“房租”,村集体拿出其中的10%用于大棚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及补充,90%用于贫困群众分红,贫困户既可坐地“分红”,也可在“工厂”打工挣钱。

我市探索出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的“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新机制,破解了贫困群众想脱贫,却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

目前,全市共建成32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2.5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产业扶持全覆盖 1290个贫困村都将建产业园

今年我市还将建设550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3.6万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将来,全市1290个贫困村,村村都将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我市还选派了1290名农技人员驻村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村里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但过去是散养,卖不起价钱。如今终于盼来了业主,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蓬安县新园乡油坊坝村村民许晓辉说。根据蓬安县的规划,今年将在三个乡镇7个村连片打造万亩桑蚕种植基地,油坊坝村位于基地核心区。

我市坚持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脱贫,不搞“小打小闹”。蓬安县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横跨两个乡6个行政村,涉及贫困户106户346人。园区成立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物资,仅化肥每袋就比市场价便宜15元,统一翻地每亩又节约了8元;营山县黑山羊养殖从3万头扩大到10万头,养羊户人均收入大幅提升;西充县古楼、太平、金源、李桥4个乡镇共建百村百里香桃产业带,实现了近百个产业园连片发展。

在脱贫奔康产业园规划上,我市突出精准、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按产业类别、地域范围和带动主体建园,初步形成了香桃、脆香甜柚、核桃、小家禽、食用菌等支柱产业,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记者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