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16个贫困县高质量摘穷帽

08.12.2017  10:39
  ——聚焦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
  对合江、汶川、泸定等16个2017年计划摘帽贫困县(九寨沟县受地震等因素影响,今年暂不摘帽)来说,眼下最要紧的事儿,就是鼓足干劲,查漏补缺,攻坚克难,在年底前顺利摘穷帽。
  这16个2017年计划摘帽贫困县完成目标情况怎样,还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带着这些关切,今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分成8个小组,分别前往16个贫困县,通过暗访与明察、听取汇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等方式,全覆盖式开展《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这也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二次关于该条例的执法检查。
  11月28日,执法检查报告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引起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刘佳
  问题导向
  关注贫困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执法检查,督促各级各部门保持专注定力,集中力量在今年要脱贫的16个计划摘帽贫困县上,确保我省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在去年首战告捷的基础上实现再战再胜连战连胜。”8月25日召开的执法检查动员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光志发出号令。
  内容明确——16个计划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贫困户脱贫标准“一超六有”、贫困村退出标准“一低五有”、贫困县退出标准“一低三有”,以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扶贫资金使用监管等。
  目标清晰——严格对标中央和省委确定的脱贫标准进行检查,检查脱贫攻坚的进度、质量,检查脱贫攻坚的效果,以及贫困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突出问题导向,始终贯穿此次执法检查。
  9月底,走进沐川县海云乡严湾村6组8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大富的家,执法检查组一眼就瞧见了断掉的檩子,赶紧提醒更换,并随即拨通乐山市人大常委会的电话:“尽快修好!尽快解决!确保安全!
  市县乡村四级一系列行动迅速展开:县上相关部门实地察看;帮彭大富搬出有危险的房间;对房屋隐患进行排除……
  直面问题、不遮不掩,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补齐短板,各地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令检查组欣慰。“属于普遍性问题的,各地都在研究解决办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和针对性政策;属于个性问题的,一项一项对症施策,对照清单‘逐项改’、上下联动‘深入改’,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省人大常委会一位参与执法检查的工作人员说。
  巴中市对发现和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建立责任落实、问题销号、绩效评估三个清单,以“发点球”的方式分类反馈给相关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限期整改到位。广元市针对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依然较弱、贫困村(户)与非贫困村(户)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产业发展仍较为滞后等问题,通过办农民夜校、统筹帮扶力量、均衡资金投入等措施,狠抓整改落实。汶川县、泸定县建立了“县五套班子包片、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包乡、联系贫困村县级领导包村、县政府副县级领导包部门”的责任机制,通过“户户入、入户户”的方式对标整改。
  执法检查结果显示,16个计划摘帽贫困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强化组织领导、产业培育、群众教育、机制创新和督查督导,脱贫减贫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进度实现预期。执法检查组要求各地继续按照“查漏补缺”原则量身定制帮扶举措和扶持项目,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全面对标自查,逐县逐村逐户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整改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经验挖掘
  让检查成果有利于指导其他摘帽县
  让检查成果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计划摘帽贫困县,是此次执法检查的目标之一。
  看变化,摆问题,收集民情民意的同时,执法检查组在16个计划摘帽贫困县也发现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怎样的产业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南充市坚持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在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数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年增收上万元,模式在全省推广,也得到了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理县和茂县则在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上下功夫。执法检查组发现,两县建立了许多甜樱桃、青脆李等特色水果基地和蔬菜基地,借助阳光绿源、通吃小站等电商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合组织等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将绿色产品变成了游客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和旅游产品,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执法检查组成员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报告显示,理县通过打造毕棚沟、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古尔沟温泉小镇、西山浮云牧场等重点景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河谷地带80%的群众参与旅游接待,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亿元。
  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不足,一直是不少地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所面临的一道“”,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突出瓶颈。检查组在合江县、达州市通川区等地,找到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合江县创新探索出“基金+扶贫基金会+国资公司”的基金扶贫“合江路径”,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每年获得7%的固定投资收益;达州市通川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扶贫保”保险产品,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
  如何将扶贫开发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达州市通川区梓桐镇两河村设立村史陈列室,传承红色文化传统;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成立产业党小组,采取技术共享、产品统销等方式,取得一个党小组引领一个产业、带动一批群众的良好效果。
  而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管理的普遍困惑,北川县开展“互联网+代理记账+精准扶贫”试点,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执法检查让我们看到了各地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不懈努力,对这些贫困县年内高质量脱贫,我们很有信心。”省人大常委会一位参与暗访的工作人员表示。
  注重长效
  激发贫困群众“我要发展”内生动力
  每到一户,执法检查组都仔细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帮助分析研究脱贫对策,激发贫困群众“我要发展”内生动力。
  执法检查组始终认为,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不少贫困县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以村文化室、农民夜校等为载体,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把回引创业作为加速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从政策宣传、资金扶持、技能服务等方面着力,鼓励倡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脱贫奔康注入活力与生机。
  巴中市巴州区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技术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规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到附近园区景区就业、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法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开发或购买公益性岗位支持其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执法检查组鼓励当地干部群众,继续坚持“扶贫必扶技”,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努力做好种植养殖、农村电商、机械操作等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针对个别贫困群众“懒、等、靠、要”,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执法检查组也再三叮嘱,要以“四好村”建设为契机,强化脱贫政策宣传普及,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通过选树典型、教育启发、先进带后进等方式,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脱贫奔康。
  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还需要更多机制和政策支持。针对贫困户与产业的依存度和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度不够、统筹平衡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执法检查组要求各地统筹安排,建立完善贫困群众与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风险保障制度,探索股份制、合同制等形式,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执法检查组特别强调,要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对已退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强后续帮扶,继续执行驻村帮扶、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等政策,对已脱贫对象要做到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