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投入2000万元 建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

12.04.2015  16:35

  灾害来临时,如何自发、有序、快速逃生?目前,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的标准化研制工作,近期将发布实施。今后,在小区、社区内,都有统一规范的标识,指引大家如何从家门口快速跑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近年来,我市按照现代管理思维,着力探索自然灾害管理关口前移,按照“治灾于未灾、减灾在社区”的理念,致力于让更多人掌握防灾减灾技巧。今年我市投入2000万元建设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逐步实现综合减灾标准化标识系统全覆盖,让市民一出家门、出楼栋,就能沿着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自发、有序、安全、就近撤离到避难场所。

  提醒 可沿着标识快速逃生

  据悉,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规范化标准制定工作,目前该项标准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近期将发布实施。

  在这项标准中,社区(村)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标识系统建设至关重要,包括社区(村)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小区疏散线路图、单元疏散线路图、散居住户疏散线路图和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点线面结合的综合防灾避险逃生标识链。

  走进社区,哪里是自然灾害隐患点?哪里设有应急避难场所?最近的疏散线路在哪里?社区(村)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一目了然。小区、单元疏散线路图中则明确标识出所在位置到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跑出小区则马上就有醒目疏散导向标识引导前往应急避难场所,构成从家-单元-小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完整的逃生线路。

  此外,该标准还就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的设计、制作、安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全市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系统,使市民无论身处全市任何一个社区(村),只要看到该类标识,立即能形成条件反射,知道如何快速逃生。

  据了解,2013年我市在中心城区的水井坊社区、九里堤北路社区等10个社区开展了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的试点,各试点社区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各自制作线路图等信息。该项地方标准发布后,将在全市形成统一、规范的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统一的样式、统一的位置、统一的色彩等信息,希望能让市民形成看到“红绿灯”式的反应,看到此类标识,立刻明白“我周边有哪些自然灾害风险?”“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遇到灾害如何跑?

  目标

  今年建200个标准化社区

  社区(村)是防灾减灾的最基层防线。“只有社区(村)安全了,整个城市才会安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建设正是运用“人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会自然向自己知道的最近安全区域(避难场所)流动”的基本规律,在社区建设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当灾害来临时,社区民众能够通过完整的标识引导,迅速、有序撤离到安全避难场所或安全地域,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近年来,我市按照现代管理思维,有序推进,着力探索自然灾害管理关口的前移,按照“治灾于未灾、减灾在社区”的理念,变“被动防守”为“主动作为”,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的转变;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的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综合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亚洲基金会、民政部救灾司选择开展“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项目试点工作,我市是西部唯一获项目试点社区的城市。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个,获评数量居全省市(州)第一位。

  今年我市投入2000万元建设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23个样本社区计划在本月完成。样本社区按照我市地理环境特点,包含丘陵、山地、平原等不同类型,建成后相当于“样板间”,其他社区可以参照建设。“通过这种形式逐步实现综合减灾标准化标识系统全覆盖,让市民一出家门、出楼栋,沿着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就能自发、有序、安全、就近撤离到避难场所。

  本报记者 华露艳 摄影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