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7个科研院所整体迁入成都科学城
制图 高翔
10月31日上午,天府新区兴隆湖畔,阳光洒在土地上,为深秋的成都染上一层暖意。四川省2016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开工仪式在成都举行。这一剂强心针,如同冬日暖阳,为成都的经济再次注入新鲜活力。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四川省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654个,总投资7478亿元,是四川省历史上集中开工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集中开工中,成都以402个项目总投资2993.8亿元继续领跑。
在成都的402个项目中,尤其引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入驻。该项目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20亩,建成后,中科院成都分院7个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将整体搬迁入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让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实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孵化上百家创新型企业,初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
重磅
占地上千亩
成都科学城又迎“大咖”入驻
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挖掘声,中科院成都7个科研院所正式在兴隆湖畔动工。
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20亩。其中,科学城园区用地总面积约520亩,包括整体搬迁还建用地约300亩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及有关单位新建科研项目用地约220亩。
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暂定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24亿元。建成后,中科院成都分院7个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将整体搬迁入驻。同时,新建“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强震区山地灾害形成机理模拟试验平台”等平台项目。后续将带动中科曙光西部创新中心及芯片项目、国科控股产业发展基金、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治癌项目,中科院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及光电产业园区等一批项目的投资建设,带动投资总规模不低于60亿元。
此外,中科院成都分院下一步将引进更多中科院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院地、院校和院企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共有70多个院属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近800个项目在川渝藏进行转化,为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同时还孕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速度
整体搬迁入驻
从洽谈到开工仅用时半年多
项目的正式开工,再次体现了飞一般的“成都速度”。记者了解到,中科院成都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今年3月11日,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28日又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同时定于10月31日开工建设。从洽谈到开工,仅用时半年多。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投资24亿元,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集成成都分院现有的7家科研院所、高技术公司的优势科研资源,引进一批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科院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及光电产业园区,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
同时,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将实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孵化上百家创新型企业,初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
“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实施,将为四川省、成都市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发挥重要作用,对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该负责人表示。
中科院在成都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大平台意味着什么?中科院成都分院园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科院成都分院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不断成长、发展壮大,也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蝶变
2015年启动建设
奋力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2015年1月初,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将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一年半过去,兴隆湖边清水碧波,绕水而生的建筑一片片拔地而起,成都科学城的规划已经从蓝图变成现实。
科学城蝶变,对成都来说意味着什么?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落户开工外,一批批科创企业、研究所、实验室也正在密集入驻。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科学城“三纵一横”骨干道路建成投用,区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连接“双核”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建成投用、三期正加快建设。新引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校院地合作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方面,深圳光启、中环晟天、盟升电子、吉利新能源汽车、中信戴卡等80余个重点企业签约落户科学城。
成都科学城提出,要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西部创新第一城,如何做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成都科学城25平方公里起步区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48平方公里扩展区的城市规划、生态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全面落实小街区规制要求,加快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
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方面,将加快制定《成都科学城2025产业发展规划暨“十三五”行动计划》,重点布局发展以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量子通讯技术等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奠定“大创造”板块的良好基础。
布局
发展新科学新技术
用优质公共服务让市民更幸福
未来,成都科学城的“颜值”还将更高。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成都科学城未来发展确定了“1234”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理念,“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立足两个定位,打造四川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成都力量、谱写成都篇章;锁定三大目标,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创新第一城,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成都科学城将发展新科学,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除中科院8大科研院所入驻外,还引进了中核集团环流器技术实验室、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等国家重大科学项目,促进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
在新技术方面,广泛开展清华、北大、北航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转化中心。推动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华西精准医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研发中心、亚信网络安全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研发企业投产、开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研发集群。
在新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以信息安全、网络通信、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生物技术、精准医疗为重点的生命科技产业,以国际展览会议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
在新城市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规合一”“产城融合”“小街区规制”和“保护生态本底”的新理念,加快兴隆湖、鹿溪河生态系统建设,构筑起一幅山水相依、自然天成的生态画卷。加快建设地铁、高速公路、“三纵一横”骨干道路,规划实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用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市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华西都市报记者 殷航
原标题:中科院7个科研院所 整体迁入成都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