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建200个社区综合体买菜看病健身集中在一起
实习生 王培
摄影报道
社区综合体
社区综合体,是指由社区管理、文体休闲、医疗卫生、交通市政、社区商业五大功能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是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它能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公共服务。
家住神仙树大院的张大爷,几乎每天都会去小区对面的芳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活络筋骨。在这里他既可以和乒乓球友杀两盘,也可以去图书馆坐一下午,里面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可以就近看病……在这栋仅有四层楼高的建筑内,张大爷几乎能一站式享受到各种社区公共服务。
昨日,成都市规划局正式宣布,已在中心城区、绕城高速范围内规划了200座类似的社区综合体,将分三批次进行建设规划。除已竣工投入使用的12处社区综合体外,首批社区综合体共规划30处。
“很多市民都知道,平常要是去农贸市场、邮政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等,要兜一大圈,因为它们都没集中到一块,而是零散地分布周围。”市规划局专家介绍,此次规划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尽量集中到一块,并且就近设置。
本次共规划社区综合体200处,分布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包括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外侧500米生态带以内的区域,及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绕城高速路外侧500米生态带以外的行政区域,并含高新西区和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内,覆盖约60%的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周边居民15分钟内可到达)。
市规划局介绍,原则上,每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建设一处社区综合体,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统筹布局,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与社会交往的前提下,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推动城市公共管理的转型升级。
按照要求,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的用地规模,不宜小于6000平方米(不包括需独立占地的综合运动场、小区绿地和绿地与广场),并形成“居住区级和基层级”两类配建标准。
社区综合体具体配建以下公共服务设施:可叠建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贸市场、邮政服务网点、文化活动中心、综合健身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卫休息站、公厕、再生资源回收站、社区公交集中停靠站、停车场及其他社区商业设施等;需独立占地的综合运动场、小区绿地、绿地与广场等;及独立占地或叠建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居住区级社区综合体128处,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区人口3万~5万人;基层级社区综合体72处,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社区人口1万~3万人。
社区综合体实行分批建设规划,除已竣工投入使用的12处社区综合体外,第一批社区综合体共规划30处(如香樟大道与海棠路交汇处、海棠路与杨树街、大凉山路、静康路、农科院片区、海桐街、汇泉北街等),第二批为83处,第三批75处。据介绍,按照布局原则,要实现居民步行500米到达社区综合体,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需求。
实/地/感/受
能打球能上网 练舞厅里跳“广场舞”
社区综合体究竟是什么样子?跟传统的社区布局有何区别?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进高新区芳草街道社区综合体。整个综合体由三个部分组成:文化活动中心、公益组织服务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集中且布局清晰,是综合体最大亮点。
在文化活动中心一楼,退休的张大爷跟老伴正在打乒乓球,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栋居民楼说,“我家就住在那里,近得很。”张大爷告诉记者,活动中心落地以前,他跟老伴基本没有锻炼场所,现在每天都要跟一群“球友”来杀两局。
在二楼篮球馆,一群社区年轻人自组的篮球队正在训练。队长张志刚告诉记者,这里的体育场馆面向芳草街所有居民免费开放。“我们计划组织几场小区篮球赛,这个馆子周末时候都爆满了,人气很旺。”他说。
除体育馆,记者还看到窗明几净的图书室,和免费开放的电脑房,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正在电脑前敲着键盘,给外地的儿子发邮件。活动中心还分布着许多小教室,有在里面练书法的小孩,也有在里面听讲座的老人。而练舞厅里,大妈们正在优雅地跳舞,没有广场舞的喧嚣,一切都很闲适。综合楼还给许多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了办公场所,阳光、正能量是这里的主题。
神仙树社区综合服务站站长向明煜告诉记者,自2011年投入服务以来,整个社区综合体已经逐步成为芳草街居民的休闲中心。“文化、体育、医疗,这里基本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很方便。”她说。工作人员谢访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赞赏,“这个社区医院,真正让‘小病不出社区’,里面的基础药物都是零加价,方便又实惠。”
本次共规划社区综合体200个
锦江区 20个
成华区 38个
金牛区 31个
青羊区 21个
武侯区 32个
高新南区15个
高新西区 3个
龙泉驿区 16个
新都区(绕城高速内)13个
郫县(绕城高速内)11个
注:局部点位还有可能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