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14个特大城市,10城GDP破万亿

29.10.2022  19:53

  作 者丨吴文汐

  编 辑丨李博

  图 源丨摄图网

  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6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1个Ⅱ型大城市。

  截至2020年,我国拥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14个特大城市中,10个为省会城市,佛山和东莞是仅有的两个地级市。在多地实施强省会战略下,武汉、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人口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在相关规划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同时,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主要城市群重点城市人口集聚度逐渐提升。东北地区入围特大城市的沈阳、哈尔滨、大连三地近年出现人口增速放缓或外流,面临挑战。

  总的来看,人口的集聚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14个特大城市中已有10城GDP破万亿。城市能级的提升,意味着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增强,同时将带来更多的资源。当然,以人口规模为标准划分的城市等级,不能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

   强省会人口虹吸明显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2020年,14个特大城市中,武汉、东莞、西安城区人口已经达到900万以上,接近超大城市水平;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等城市由I型大城市晋级为特大城市。从区域分布来看,14个特大城市中5个位于中西部,6个位于东部,另有3个来自东北地区。

  2020年,武汉城区人口数量为995.3万,距离超大城市仅剩一步之遥。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常住人口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作为九省通衢,武汉的人口虹吸效应较强。2020年,武汉常住人口为1244.77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978.54万人相比,增加266.23万人,增长了27.2%。而2021年,武汉常住人口达到1364.89万人,比2020年再增120.12万人,增长9.7%,达到历史最高位,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2021年武汉城镇化率达到84.56%,同比增加0.25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

  近两年,武汉人口增长实现飞跃,两年的增幅均达到百万级别。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一方面,随着疫情后武汉经济强势恢复,以及沿海制造业部分向中西部转移,武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更多人才留汉工作。另一方面,在强省会战略下,湖北省内部人口向武汉流动,特别是武汉周边城市人口的流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在14个城市中,武汉或率先跨入超大城市行列。

  14个特大城市中,东莞城区人口数量紧随武汉之后,为955.76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入围的东莞和佛山两座城市是14座城市中仅有的两个地级市,其他皆为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同时,东莞和佛山也是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两座城市。2020年,14座特大城市城镇化率依次为:佛山(95.2%)、东莞(92.1%)、南京(86.8%)、沈阳(84.5%)、武汉(84.3%)、杭州(83.3%)、长沙(82.6%)、大连(82.4%)、西安(79.8%)、昆明(79.7%)、郑州(78.4%)、青岛(76.3%)、济南(73.5%)、哈尔滨(70.6%)。

  面积仅2474平方公里的东莞,是目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级市。2021年,东莞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259人。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广东省第三个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人口大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24.64万人,增长27.33%。

  同属特大城市之列的佛山2021年常住人口达到961.26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9.38万人,增长9.9%,增速高于全省。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不断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无论是在经济、产业发展还是就业创业机会上均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体化以及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潜力不断显现,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在14个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安、昆明两个城市。作为西北的龙头城市,西安也是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在14个城市中也有望较快步入超大城市行列。昆明相对规模较小,2020年常住人口为846.01万人,城区人口为534.09万人。但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时,昆明曾提出到2025年,昆明市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的目标。数据显示,2021年底,昆明常住人口为846.3万人,距离1000万目标还有约150万人的差距。而从近十年的趋势来看,昆明人口规模一直稳步增长,具备冲击千万人口大市的可能性。

  沈阳、哈尔滨、大连三座位于东北地区的特大城市,2020年城区人口数量分别为706.72万人、549.93万人、520.83万人。从人口总量来看,七普数据发布后,东北地区再无千万人口城市。2021年,沈阳、大连两座城市常住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5万人、9万人,哈尔滨比上年下降12.5万人。

  目前来看,中国特大城市仍以省会城市居多,14城中有10个为省会城市。面向2035年,多个省会城市提出了更高的人口规模目标。根据各地公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到2035年,郑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人,武汉预计容纳1660万人,长沙、合肥也将分别达到1500万人、1300万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在多地实施强省会战略下,人口向强省会城市流动的现象可能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此次认定的14个Ⅰ型大城市中,南宁、石家庄、厦门等城市城区人口数量已经接近500万关卡,未来亦有机会冲击特大城市的目标。

   10座特大城市GDP过万亿

  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更多人口,人口集聚也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2021年的GDP总量来看,14个特大城市中有10个已经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分别为杭州、武汉、南京、青岛、长沙、郑州、佛山、济南、东莞、西安。

  杭州今年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跳出杭州谋划杭州、立足全局发展杭州,在全省更好发挥头雁作用,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这是杭州首次提出跻身一线城市的目标。

  2021年,杭州GDP总量达18109亿元,在全国城市中位列前十。从产业来看,目前杭州已经形成视觉智能(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能装备、现代纺织九大标志性产业链,而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的标志性产业链中6项与数字经济有关。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万亿元,占浙江省近六成;增加值490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7%。

  同属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多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2021年,南京GDP总量达16355.32亿元。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是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作为省会,南京的经济虽然与苏州有差距,但其综合实力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三角城市群加速一体化的背景下,杭州、南京两座城市近年来三产发展迅猛。从产业结构来看,杭州和南京三产占比均在60%以上,分别为67.9%和62.1%。2021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近7成,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南京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从GDP增速来看,14个特大城市中有6个2021年增速跑赢全国,分别为武汉、杭州、青岛、佛山、大连、东莞。

  其中,武汉2021年GDP增速达到12.2%。可以看出,武汉在疫情平稳后经济迎来强势反弹。近年来,武汉由传统的重工业城市逐步向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光纤通信、芯片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形成“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及文化旅游九大支柱产业。

  在疏解重化工产业的同时,武汉在低碳经济上表现突出。2020年,武汉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而同年的全国水平为56.83%。此外,武汉厚实的科教基础、人才资源逐步突显,形成科创优势。近十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约2.5倍,占GDP比重27%,提高10.1个百分点。

  广东的莞佛“双子星”增速同样高于全国。2019年以来,佛山、东莞相继跻身万亿GDP俱乐部,东莞还在去年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

  目前,东莞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个支柱产业,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个新兴产业。而佛山以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五大支柱产业。两地支柱产业增加值均逐年稳步提高。

  虽然莞佛二地都以制造业闻名,但在定位上有所不同,佛山将“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而东莞则提出“打造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同时,两地经济结构有所不同,佛山以内源性经济为主,本土企业居多;而东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承接了香港特区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辐射和部分产业转移。

  大连2021年GDP增速为8.2%。地处渤海海湾的大连,在东北地区区位优势突出,是东北唯一拥有港口的城市,也是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在“一带一路”中是对接日韩的桥头堡。今年上半年,大连经济总量3905.7亿元,同比增长3.3%,总量与增速在东北四大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在首位。从去年上半年以来,大连经济增速连续领跑四个副省级城市。

  工业是大连经济发展提速的关键。2021年,大连二产占比达42.2%,较2020年上升2.2个百分点,达到了近7年的最高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高居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其中,石化产业对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去年,大连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16.4%,今年上半年增长7.3%,均高于同期全市规上工业增速。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人口的集聚能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会形成强大的消费力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带动人口集聚,加速城镇化进程。目前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人口长期净流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活力。同时,中西部地区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武汉、西安等城市人口规模提升,未来或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带动相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人口增长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东北整体城镇化率水平较高,经济韧性仍较强,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