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的四川样本 统筹推进95个法治特色创新项目
制图/卢浩
今年7月,全国首个《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在成都发布,武侯区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样板”;
省人大、省检察院联合开展“两法衔接”立法调研,四川是首个计划通过立法形式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进行规范的省份;
雅安探索实施“民薪工程”,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保障常态管理和长效治理,得到国家人社部肯定和省人社厅推广……
法治四川建设亮点频现、经验涌动。
近年来,四川省委坚定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推动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今年,省依法治省办高起点谋划,部署开展2016年度依法治省特色创新工作,确定95个项目,紧扣中央高度关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三大主题展开,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四川样本。
特色创新工作如何实施?各地各部门怎样探索?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a 高起点上做什么?
统筹推进95个法治特色创新项目
日前,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保障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依法管控脱贫攻坚关键环节的专门规范,也是我省源自基层法治特色创新实践经验的又一次升华。
近年来,在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省委把规划引领作为头等大事,推动依法治省始终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不断深入推进。
2013年以来,我省成立课题组,三次常委会专题讨论形成依法治省《纲要》;2014年召开全会作出依法治省《决定》,从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8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2015年,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办法出台,成为依法治省落地落实情况的“度量衡”。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称赞四川的法治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站在高起点,依法治省如何再上台阶?2016年,省委提出“抓落实、抓巩固、抓提升深化”的依法治省工作思路,着力把法治经验上升为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推进依法治省提档升级。与此同时,鼓励各地各部门瞄准法治建设中的难点热点,在观念理念、体制机制、政策安排、制度规章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
今年春节后,省依法治省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梳理一批特色创新工作上报。“大家积极性高涨,短短一个多月,我们就收到了300多个申报项目。”省依法治省办同志回忆说,通过逐一比选和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95个作为年度省级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和关注。
布局要好,就是要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分别确定和推进创新项目。记者梳理《2016年依法治省特色创新工作布局表》后发现,95个项目中,48个由21个市(州)负责,47个由省直部门承担,涉及依法执政、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法治宣传教育、法治监督保障等七个方面。
省依法治省办负责人说,“开展这项年度工作的目的是,形成和推广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法治建设成果。”
b 高标准下怎么做?
紧扣实际,杜绝创新工作与中心大局工作“两张皮”
9月27日,绵阳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创建法治示范区实施方案》,科技城创建法治示范区路径明晰,创建大幕徐徐开启。
作为95个创新项目之一,今年5月,绵阳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对争创法治示范区作了安排部署,反复强调“高标准”推进。
依法治省,抓住第一责任人就是牵住了“牛鼻子”。同样,法治特色创新,也离不开“关键少数”的高度重视。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特色创新工作,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直接过问,推动特色创新工作提质增效。
在合力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和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两项特色创新工作中,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及试点地方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使得工作如期扎实推进。
眉山市城管执法局提出“四个第一”明确法治责任,把法治作为年度工作计划第一安排、年初经费预算第一保障、平时党组会研究第一个议题、年终目标考核第一权重。
为杜绝就创新抓创新的偏离现象和特色创新工作与中心大局工作“两张皮”问题,我省强调特色创新工作要建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确保推动法治创新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统一。
省交通运输厅在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特色创新项目中,多次开展调研论证工作。根据水上执法与陆上执法方式不尽相同,且执法依据、执法对象、执法内容和执法地点各自独立等实际情况,确立“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改革原则。
特色创新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坚持上下联动,协力共创,事半功倍效果显现。
欠发达地区主动向上争取支持。凉山州在“建‘绿色家园’辟无毒净土”特色创新项目中,一方面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园区给水厂、戒毒康疗社区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争取贷款支持,突破建设项目资金瓶颈。
厅局间密切合作,共同破题。省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法律七进”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省级相关单位积极参与。省工商联与省检察院共同出台《关于构建六项机制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确立了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快速处理反馈机制等六项合作机制,以及22条具体服务措施。
在基层,我省鼓励群众参与到特色创新之中。“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雅安在全市推行的“自建委”灾后重建新村治理机制,全面向“自管委”转型升级,在由群众以投票等方式选出的自管委成员带领下,全面探索新村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模式。
c 坚持问题导向成效如何?
梳理提升推广,打造四川法治品牌
“张律师帮了我们大忙,上门给我们讲解法律知识,还帮我们审核合同,避免村民入股的蛋鸡合作社在外面吃亏。”近日,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民谭显克高兴地说。
今年,南充市启动法治扶贫“十百千万”工程,即建立十个服务站(点)维权做后盾、聘任百名知名律师把脉助发展、选派千名政法干警进村促和谐、落实万名法治干部入户结穷亲。
以律师联系贫困村制度为例,截至目前,聘任的百名律师共接受咨询3000多次,为农田改造、产业发展等事务提出法律意见建议近2500条,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通过近一年的强力推进,包括南充市“十百千万”工程在内的95个特色创新项目纷纷展现出阶段性成效。
同样是服务中心大局,遂宁市创新建立品牌企业和企业黑名单制度后,今年5月,发布第一期诚信“红黑榜”名单,35家失信企业、副食店、摊贩和4名个人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找准成因施策,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
宜宾市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项目推进中,开展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截至目前,全市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1375项,完成治理11337项,完成率达到99.66%。
自贡市探索机关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应机关工作的通用基础标准、岗位工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管理保障标准,推动岗位职责清晰化、工作流程公开化、机关管理规范化、对外服务优质化,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直面执行难,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在省依法治省办、省法院的推动下,全省21个市(州)制定了基本解决执行难实施方案,把这项工作纳入党政绩效目标管理、诚信建设、文明创建等范畴逗硬考核。乐山市还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证案件执行制度,推进疑难案件执行难问题解决。
在基层治理方面,成都市提升强化大联动微治理模式,引入互联网大数据,打造多网合一平台,启用统一的民生服务热线,专职接线员24小时全天候受理群众的投诉、咨询、建议、举报等各类事项,实现群众一个电话找政府。
在收获特色创新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同时,95个项目的承担主体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直面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攀枝花市在探索轻刑快审过程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快速办理案件均在一周左右办结,辩护人阅卷及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时间非常有限。团省委在探索运用互联网+青少年法治宣传服务平台过程中,坦承在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心理状况发展变化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够。宜宾市在推进工作中发现,一些单位创新工作亮点总结提炼不够,收集汇总推进动态、做法、成效不及时。
近日召开的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务虚会强调,年底前要对95个项目的质效进行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对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梳理、提升、推广,通过一个个源自基层实践的鲜活四川法治品牌,在法治进程中形成集群效应,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四川力量。(记者 钟振宇)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