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创56个月新低 并不意味通缩来临

16.10.2014  14:52

    9月CPI创下56个月新低,同比上涨1.6%的数值不仅超出市场预期,甚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的一般通胀控制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8%。从有利方面看,这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商品出厂价格,也会影响到整体物价的回归,使企业和消费者都受益。但从不利方面看,CPI和PPI双双走低是否预示着通缩来临呢?这将关系到整个宏观决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决策。

    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物价回落至56个月新低、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等经济现象看,似乎隐现通缩的影子,那么似乎就需要货币政策有更大的作为,甚至改变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其中一个选项就是全面降息降准。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一些经济低迷表象的背后,是否就是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呢?至少从目前看,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一直维持平稳略降趋势,说明总体流动性充足,去年的“钱紧”也未现踪影。由此判断,暂时还没有降息降准放水货币的基础。

    不可否认,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融资贵情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原因不是市场缺乏流动性,而是在流动性充裕前提下,资金仍难以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这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资金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要放水货币信贷总量。

    与此同时,还必须判断物价回落是否稳定。需要注意的是,助长物价走高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冬季的季节性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会“变脸”等,因此还不能因为9月份物价指数就对通胀掉以轻心。

    实际上,针对当前经济状况,宏观政策并非无所作为、没有调控空间。在两种情况下,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往往会收到特别的效果:一种情况是经济面临衰退时临时减税,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类似措施在短期内能有效增加总需求,同时又可避免长期财政赤字;另一种情况是央行没有降低短期利率空间的时候。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可以考虑尽快从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转变到面对中等收入人群以下以及实体企业的全面性降税,重点是降低间接税。(余丰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