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7个新建学院的发展脚步

28.04.2014  10:27

  
  随着3月5日学校《关于机构调整的通知》发文,院系改组尘埃落定,7个新学院正式成立。此次调整主要是整合与优化现有的办学资源,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新学院的发展状况备受师生关注。

   信息工程学院:凝聚人心 厚积薄发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一个月以来,完成了学院内部机构设置,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工会教代会和教学督导组。

  “目前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学院发展规划,正在进行调研,预计5月底定稿。”院长崔恒敏介绍到,只有明确了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做工作。

  发展规划大纲里,对学院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及办学规模、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目前学院主要以教学为主,存在专业数少、规模小,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学位较低,科研课题较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引进高学历(博士,特别是有留学经历)人才、教授以及学术(科)带头人,制定现有教师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的措施,加大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的培育。

  “制订好目标后就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争取3年后见成效。届时专业数达到3-5个,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00多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争取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崔恒敏看来,新学院成立后,党政班子齐心协力,师生倍受鼓舞,只要牢牢把握学院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紧围绕“信息”二字做文章,积极稳妥推进学院发展,学院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机电学院:科学规划 有的放矢

  在机电学院2014年工作计划中,对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党建、学生工作、学院管理等7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为了激发学院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在基金有限的情况下,制定了《教职工奖励办法》,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给老师们压担子,学院就没有发展前途!”副院长(主持工作)许丽佳谈到,学院要求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教师每年都要申报科研项目,正高职称教师每年必须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机电学院相关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中,在全院教职工中通过后,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按制度办事。”

  学院成立后,机电学院积极和企业、地方联系,几乎每个周末院领导和相关教师都在往外跑,主推学院的科研成果,力争拿到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目前,邛崃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已经开班,优质的培训课程让学员称道。

  加强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上台阶、尽快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教学成果奖……是机电学院近年来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水利水电学院:苦练内功 勤奋踏实

  拥有39个教学班、1240名学生的水利水电学院是七个新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的。站在新的起点上,水利水电学院特色更加明显,对专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院分开后,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师资力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水平不高、专业数较少等,迫使我们去思考,要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挑大梁。”副院长(主持工作)倪福全对学院的现状做了客观分析,他认为,只有苦练内功,勤奋踏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推动学院稳步发展。

  对此,学院成立一个月来,从多方面采取了措施:积极拓展野外教学基地,采购实验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室,力争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有效提升;通过企业、行业联合,提供实习基地,深入了解企业、行业对新的水利水电学院的发展需求;进行系主任公开竞聘,邀请了川大教授、校外实习基地专家担任评委,对学院发展进行“把脉”;充分发挥学院网站对外交流的作用,将每个专业教师详尽的个人简介在网站进行展示,有利于了解学院师资;院领导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

  如今,水利水电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新挑战。

   理学院: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稳基础、强专业、倡科研、承文化。——这是理学院成立后制定的发展思路。

  学院现有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学科,承担了全校基础课教学工作,学生多、任务重,搞好教学成为了学院的首要任务,因此定位于教学型学院。

  “为了鼓励教师上好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制订了《专业建设双助实施办法》,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理论课课时补助,同时对照学校《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学院配套奖励10%。”院长陈涛把此举喻为: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得到了全院教职工的一致赞同。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理学院把科研工作也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学立院、科研兴院,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这是学院重要的发展理念。如今,学院成立了学科建设申报小组,力争在三年内,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能搞好。”陈涛充满了信心。

   生命科学学院:志存高远 勤练内功

  7个新学院中,生命科学学院是唯一一个拥有3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院,在院长曾宪垠看来,新学院的成立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院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同时也应看到还有很多有待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1个月以来,学院一切工作顺利推进,系室调整、召开教职工大会、修订学院的奖励政策等等,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新修订的学院奖励政策中,更加偏重于科研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教师没有科研是带不好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希望奖励政策能进一步激起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尽快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曾宪垠谈到。

  在现有的基础上,生命科学学院将在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下大功夫,引进高端人才,鼓励教师出国深造,扩展二级学科门类,整合学院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只有踏踏实实、勤练内功,才能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土木工程学院: 集中优势 发展特色

  土木工程学院近几年在专业和学科发展上连连升级:2011年土木工程作为重点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同年土木工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学院比计划提前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拆分后,学院迎来了新的机遇。“学院名称更体现专业、学科特点,对于学院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学院党总支书记曾立家说。

  抓机遇促学科专业发展是土木工程学院的鲜明旗帜。一个多月以来,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学院调整设置了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等4个系,并为各个系室集中配置专业教师、和实验室,确立了以学生学生教育为基础、以学术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努力方向。

  围绕服务三农、培育人才的中心,学院寻求着发展的突破口,从软硬件资源中拎出发展的支撑线——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及25家单位联合培养协议,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依托村镇防震减灾省级研究中心这一科研平台,围绕村镇建设,发展村镇工程结构、给排水、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学院正凝心聚力,在做好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就业上积极摸索,打造着学院的品牌和特色。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融合理念 新兴气象

  一个多月以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梳理了都江堰校区地理环境、学院专业发展历史渊源,整合学院现有资源,凝练出学院“立德修身、情智并重、专治人居、求真行道”的特色育人方针。如今也正紧锣密鼓部署学院LOGO、院徽设计工作,奠定了学院融合文化理念、确立发展特色的基调。

  “我把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比为双子楼,各成风景,又相互支持。” 学院院长廖邦洪说。

  一个月以来,学院调整系室,根据学科特色设置建筑、城乡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相互支撑的系室。学科发展机遇连连,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分别对应了一级学科,这为学科规划指明了方向。2014年建筑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获得授予权,更是奏响了学院学科发展的进军曲。新生起步,学院已是捷报频传,第二届辅导员技能竞赛中学院获得第一名,一在校学子的设计还喜获国家实用新型授权专利。

  面对新生学院的压力和困难,廖邦洪表示学院充满信心:“挑战与机遇并存,相信有学校倾向性的扶持,通过大家的努力,会尽快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