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65条河道\"水清无味\" 2676个排污口得到治理
2012年末,成都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71.8%,较2005年末提高46.1%;岷江外江岳店子和沱江五凤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划定水域类别,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十一五”末氨氮浓度较“十五”末下降42.6%。
水质提升
每天百余人对我市河道巡查清理、2676个下河排水口污水得到了治理、中心城区65条河道已实现水清无味……近年来,成都大力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黑臭河渠明显减少,7成出境断面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据悉,我市还将继续对中心城区73条、郊区市县310条黑臭河道进行治理,到2016年底成都将实现水清无味,一个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宜居成都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减排
治理下河排污口建成75座截污堰
城南肖家河,一名工人正在清理河道,此处编号为0403的排污口,一股生活污水正流入河道中。为彻查排污原因,工作人员一路逆流而上进行排查,发现是巴黎阳光小区生活污水错接到雨水管网中导致,于是立即纠错,将其接入至市政污水管网中。“像这样的溯源有时要跑十余公里,排查几百个出水口。”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这样的场景只是成都截流排污治理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成都将下河排水口的污水治理作为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抓手。对排水口和污染源进行逐街、逐巷、逐管反向溯源和顺污寻源,对有污水排放的下河排水口逐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截断所有污口。截至今年,中心城区共75条河道实施了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已完成2676个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确保实现截污、断污、零排放。
“我们现在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将所有污口向社会公开,请广大市民共同监督治理进展和成效。”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成立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目督、财政、国土、环保、建委、规划、城管等多部门参与,对市域范围内苏坡支渠、交大排洪河、摸底河等中小河流域实施全面治理,整治排污企业、养殖场、农家乐、屠宰场近3000家,建成75座截污堰、约260公里截污管道。截至今年9月,经过减排治理,已实现65条河流水清无味。
清淤
百余人每日巡河淤泥发现一处清理一处
早晨6时许天蒙蒙亮,市河道管理处管理科科长曾长寿就早早到岗,和同事们一起沿着西郊河、交大排洪河等河道开始巡查。曾长寿说,每天100余名河道管理处工作人员,或驾船或沿河巡查,对河中的垃圾、漂浮物进行打捞清理,对淤泥发现一处清理一处。
据曾长寿介绍,我市制定了《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根据标准对全市河道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杂物”的常态化水域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对遭受污染的河流,成都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采取清除河道淤泥、建设净化湿地等多种办法进行治理。到目前为止,成都已拆除沿河棚户35.8万平方米,清除淤泥、垃圾163万立方米,新建33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28座微型生态湿地系统。整治和改造河道19.2公里,建设2处河系湿地。“现在中心城区水质得到改善的河渠逐年增多,黑臭河渠逐年减少。”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机制
水环境纳入区(市)县考核限期治理黑臭小流域
2012年末,成都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71.8%,较2005年末提高46.1%;岷江外江岳店子和沱江五凤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划定水域类别,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十一五”末氨氮浓度较“十五”末下降42.6%。这是来自水务和环保部门的一组统计数据,它客观反映了近年来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但水环境治理,永无止境。为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部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对各区(市)县政府水环境年度目标考核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实施雨污分流、中小流域治理、下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对陡沟河等黑臭小流域实施限期治理。同时,对48家日处理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26家投运小流域末端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调查分析。
“我们要用3年左右时间,消除全市中小河渠黑臭问题,实现水清无味。”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的原则,从今年开始,到明后两年对全市413条黑臭河渠进行治理,今年已经完成30条。2016年,成都将力争全域内河渠实现“水清、无味”。(成都商报记者 刘文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