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人的城市只有16个报刊亭

24.03.2014  06:48

  报刊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布局合理、设计精美的报刊亭能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及文化形象。近日,我们接到外地游客来信,同时接到多位市民打进本报热线5011111称,巴城经济水平、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但卖书报的报刊亭却越发见少,它们去哪儿了?记者展开了调查。

  旅客来信:近日,成都的刘国华先生给记者来信,说他前些日子来巴中出差,想在街头买份报纸看看,结果走了几条街也没找到一家报亭。“巴中山美、水美、人美,物质上的文明其实不缺了,可精神上的文明我觉得也应该重视。报刊亭虽然小,可那是大家获取信息重要的渠道之一,少了它这个城市好像就少了点东西。”刘先生说。

  我3月初来巴中出差,有一天在宾馆里觉得有些无聊,打算去买本杂志,哪晓得在宾馆旁边逛了老半天硬是没看到一家报刊亭。找人打听,有人说附近没有,有人说要去哪里哪里才有,转了半天,最终没找到。

  成都的报刊亭是很多的,基本上隔几百米就有一家,而且修得很漂亮,已经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但在巴中,地处繁华市区,大街小巷居然看不到一个报刊亭。难道是巴中人不读书、不看报,导致卖报的活不下去纷纷改行了吗?回成都后,听老家在巴中的一个朋友说,好像不是这样,是前些年搞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拆了不少报刊亭。他说,之前,有关部门说拆了旧报刊亭会重新规划建设新报亭。但现在看来,破而未立,消失的报刊亭没再出现。

  报刊亭是一种公共产品,由政府出面进行整顿、规范,理所当然。但是前提并不是要消灭它。就像政府如果要整治公交车,你不能说把所有公交车都停运了,那老百姓出行怎么办?整顿报刊亭也是一样的道理——政府一方面不让小贩摆摊卖报纸,另一方面又把正规的报亭都取缔了,那老百姓要买报纸怎么办?

  巴中山美、水美、人美,物质上的文明其实不缺了,可精神上的文明我觉得也应该重视。报刊亭虽然小,可那是大家获取信息重要的渠道之一,少了它这个城市好像就少了点东西。

  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景观,报刊亭也是承载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没有地方买报纸,不是轻飘飘的一句“方不方便”的问题,它反映出我们对于自己所在城市文明的一种态度。

  但愿下次来巴中时,买报不再难。(刘国华)

  报刊亭少 买份杂志要找好几条街

  张世耀家住巴城回风大道四中附近,年近七旬的他一直保持着看书看报的习惯。“现在距离家最近的就是二中附近那个书报亭,天晴的时候还好,散步就买回报刊了,下雨的时候就只好在家看看以前买的报纸。”张世耀说,他不喜欢看电视,觉得纸质的东西拿在手里才有那个感觉。但从回风到二中附近,大约有一电视,觉得纸质的东西拿在手里才有那个感觉。但从回风到二中附近,大约有一两千米,老人疑惑,咋不能在回风附近设置一个书报亭?提出“买报难”的不止张世耀一人,吴建国在龙泉路口附近经营一家小商店,每天除了照管门市外,就是想买份报纸看。即便龙泉路口算繁华之地,但他仍然需要到三中附近或者巴中中学附近才能找到报刊亭买书买报。

  “以前在成都上班,买书买报很容易,到巴中却没有看见几个书报亭。”才考入巴中某机关单位的宋军说,自己有时想买份报纸看,但人生地不熟的他,不知道报刊亭在哪儿,有时在一个小巷子才看见一个报刊亭,难道报刊亭就“这么见不得人”?

  正当记者采访期间,巴中二中高一学生森淼来到报刊亭挑选杂志。她告诉记者,她经常购买杂志阅读。可近两年,她发现巴城的报刊亭变少了。“现在报刊亭少了,买书很不方便,加上报刊亭内销售的杂志种类也不齐全,有时需走好几条街,找好几个报刊亭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对于不能上网的森淼来说,她只能通过报纸、杂志来获取信息。“这些都是我的‘粮食’,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花在购买报刊上。”森淼建议,巴城可多设置一些报刊亭,销售的报刊种类也可以再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