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学校个性化教学与积极心理学应用学术年会在绵阳举行

07.11.2015  21:35

        中新四川网11月7日电 (记者 杨超)“从扩规模、抢生源向重质量、重内涵转变,是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个性化教学改革适应了人才多样化的需求。”7日,在四川绵阳召开的2015全国学校个性化教学与积极心理学应用学术年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与职业指导处处长邬跃表示。

        在为期5天的学术论坛上,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教改学校代表,围绕《个性化学习平台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技术应用研究》、《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等国家级教育课题展开探讨和培训交流。

        “学术年会已连续进行了8年,聚集了全国500所学校的积极参与。”中国人才素质测评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日昌认为,个性化教学与积极心理学应用紧密相连。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心理状态方面,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

        邬跃在发言中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将以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显示出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群体的丰富性,从而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

        四川绵阳市教体局副局长罗盛军介绍说,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统筹校点布局,提升教育质量,绵阳市基本构建起了错位发展、差别竞争、服务产业、各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品牌。

        本次年会上,绵阳旅游学校创立的“三师指导培养模式”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该校校长陈朝阳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学校给每位学生配备了“德育导师(班主任)、专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和就业导师(企业一线师傅)”提供个性化指导,学生也将从“造梦、追梦、圆梦”三个篇章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在年会上表示,产业文化育人和积极心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的求知生涯和专业社会化都需要师生文化心理的适应。“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根本上是产教文化融合、校企文化对接和教师社会文化心理对变革的适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