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有了2.0版本 成都已建成54个幸福美丽新村

24.08.2015  09:15

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有一个叫“闲来”的民宿,这是该村通过合作社与社会资金合作,利用农民空闲的“小组微生”新居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想来耍的游客通过网络即可预订。五星村走上了“互联网+”的路子,村民过上“五星级”乡村生活,而这只是成都“小组微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一个缩影,堪称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

 

昨日,记者从市委统筹委获悉,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推进“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09个。其中,已经建成54个,在建55个。

 

规划先行 遵循“小组微生”理念

 

2012年,成都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提出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探索创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该模式不仅创新了“小组微生”规划建设理念,更重要的是集成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统筹城乡改革的各项元素,真正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突破创新。

 

市委统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建、改造和保护,都遵循“小组微生”理念,先规划后实施。

 

小组微生”理念

 

小规模聚居

 

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组团式布局

 

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生态距离和空间,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

 

微田园建设

 

对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在房前屋后和新村其他可利用空间,形成“小菜园”“小果园”。

 

生态化建设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

 

产村一体 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

 

同时,特别注重“产村一体”发展。在新农村综合体周边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

 

新都区新繁镇玲珑锦院,村民将农用地以1500元/年·亩的价格流转给明学川芎等3家龙头农业产业项目,在综合体周边建设了1000亩百草园、400亩尚作有机蔬菜园、300亩樱桃园,并依托邻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1200亩精品蔬菜基地,搭建起“三园一社”产业框架,完善“种植—加工—体验—餐饮”产业链条,发展集特色种植、加工、休闲、观赏、餐饮、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产村融合发展。